商朝的都城(商国准确位置)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商朝的都城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商国准确位置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本文目录商朝为什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商朝的都城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商国准确位置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商朝为什么被称为殷商其都城在哪里
  2. 商国准确位置
  3. 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商朝为什么被称为殷商其都城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说下,本人姓殷,家族族谱中记载殷姓源于殷商,以国为姓,殷姓起源于子姓,三皇五帝中帝喾后人。其后人商汤经鸣条之战灭夏桀,商汤是谁?就是后世臣谏君经常说到明君贤君就会提到的“尧舜禹汤文武”,其中汤指的就是商汤,显然商汤贤明。但国号为什么为商?商的祖先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商邑(河南的商丘),所以就以商来命名自己的部落。今天商代表商业跟殷商也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商业叫商,你不叫其他的,是因为商的第七代部落首领叫王亥,他驯服了牛马等动物,发明了牛车,提高了生产力,然后将富余的农作物拉去跟其他部落进行交易,这样也就慢慢形成了一个行业,然后就被后人称为商业,王亥也被称为华商始祖,这部分便是商的来历。

商与殷是有区别的,商是前部分,灭夏前部落为商,建国亦为商。殷则是建国后,传至盘庚(商朝的第十九位君主)在盘庚前由于内部政治动乱,权利斗争频繁,再加自然灾害等原因。后盘庚决定迁都,这次迁到了殷地(今河南安阳),历史上称为盘庚迁殷,至此商就定都殷,迁都后盘庚经过一系列内部整顿,使得殷商有又出现复兴的局面,史称盘庚中兴。这就是殷的来历。后世史学家称之为殷商,这就是殷商的来历。

延伸

大部分人了解殷商基本来源于《封神榜》,但其属于演义,跟正史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首先殷商建国近600年,共有17世31王,殷商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目前为止只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证明,所以国家有一项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殷商对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甲骨文,青铜,陶等都起源于殷商,想想没有甲骨文,对后世华夏文明的影响会是多大。

再说说《封神榜》中提到的商纣王,后世臣谏君说的桀纣中的纣就是他,他的真名叫帝辛,其人并非演义中描述的好美色,残暴无道,而是后周人给与抹黑的,有秦始皇被黑一样,纣是后来周人给他的谥号(纣属于恶谥),帝辛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主,向南疆域一度扩展到今天的福建沿海地区,后是因为属国周人趁其主力军在外征战突袭,为抵挡周的袭击不得不用俘虏军来抵抗,最后在牧野之战俘虏军临阵倒戈,导致商的灭亡。有机会再细说。

这就是殷商的来历,其都城在今天的河南安阳。

谢谢!

商国准确位置

商朝是现在的河南商丘。

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纣王的都城在朝歌,而朝歌在河南淇县,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后五”则一般认为: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

(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载:“《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日殷。”《水经·洹水注》载:“《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尚书·盘庚》正义载:“《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殷墟有居住区。殷墟的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以及侯家庄南发现居住遗存。

殷墟有明显的宫殿区。殷墟的宫殿遗址在洹河以南12公里范围内,宫城区的东、北为洹河,西、南为壕沟,壕沟与洹水正好围成封闭的防卫沟。

殷墟有大型王陵遗址。小屯西北约1.5公里的西北冈侯家庄一带是王陵区,此处曾发掘出10多座带墓道的大墓。

殷墟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小屯村东南约1公里的苗圃北地是迄今为止在殷墟范围内所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其年代大约始建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其后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殷代末年。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

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史记·三代世表》言庚丁时“殷徙河北”,《史记·殷本纪》又言帝武乙时“徙河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尚书·酒诰》载:“明大命于妹邦。”郑玄解释日:“妹邦者,纣所都之处也。”《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杜预注曰:“殷虚,朝歌也。”

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

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日:“牧野,纣南郊地名也。”又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日:“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道元《水经注》云:“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成汤之故居——亳

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1)《史记·殷本纪》曰:“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2)《史记·三代世表》曰:“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3)《水经·谷水注》曰:“阳渠水又东迳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日殷,此始也。”

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2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