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本恶,荀子人性本恶原文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荀子人性本恶和荀子人性本恶原文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荀子人性本恶以及荀子人性本恶原文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两人互相矛盾吗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为何二者思想不同,各有什么特点荀子为什么说性是恶的孔子说“人之初性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荀子人性本恶和荀子人性本恶原文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荀子人性本恶以及荀子人性本恶原文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两人互相矛盾吗
  2. 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为何二者思想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3. 荀子为什么说性是恶的
  4.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怎么看待人性的本质
  5. 荀子人性本恶原文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两人互相矛盾吗

一、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在文中反复出现。这里表达了两个意思:其一,人性根本为恶;其二,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起伪”。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他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生而有好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人类任凭这个本能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抑制,则诚如荀子所言,“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根本是禽兽而不是人类社会。因此,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善治就必须正视这个恶的本性而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从而使本性为恶的人做到善。

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联,只看到人的生物性之存在,从而力主性恶论,这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他由此而完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却是学有未达。实际上,孟子并非不承认荀子所言,且其陈义更高。孟子看到了荀子所看到的东西,但荀子没有看到孟子所看到的东西。是以在对人性的阐发上,荀子较孟子毕竟差一筹。荀子主张性恶,看到了人性消极的一面,从而欲矫正这个消极的一面,于是,重视外在的礼义法度,从而把人提升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但荀子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觉,蕴含着走向暴力与专制的危险,后来其弟子韩非与李斯完全走向法家,正是这个原因。

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三、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关系。?

“性善论”、“性恶论”,是后人对儒法两家对人性分析判断的一种不太准确的归纳。不同的思想,治理社会的措施和办法不同。实际上,儒家的“性善论”,不是认定“人性都是善的”,而是发现了人性中“善”的元素,主张通过肯定、褒扬、奖赏,引导人们走向社会管理者的目标一一“秩序”(如,孟子发现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一种“善”的元素一一“仁之端也”。由此主张通过上述手段发展这种“善端”,实现“仁”的个人修养乃至全社会的“仁政”。)。法家的“性恶论”呢,也不是认定“人性都是恶的”,而是发现了人性中“恶”的元素,主张通过否定、批判、惩罚,驱赶人们走向社会管理者的目标一一“秩序”。这么看来,两者不同的是观察问题的侧重点和行为路径,相同的是目标一一秩序。在孟子那里,性是虚说而心是实说。孟子主张性善,但性善到底是什么呢?要落实下来,性善实指四端之心,外此四端之心,无所谓性善。故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心与性并无质的区别。但在荀子那里,性是实说,乃人的生物本能,心亦是实说,心与性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荀子说人性本恶,孟子说人性本善,为何二者思想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孟子是先秦儒学的承前启后者。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是个充满热情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他认为人先天地存在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等四种善端,人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善端,就会成为一个好人和君子。所以,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仅仅是有善端还不行,要保存善端,必须要加强道德的修炼。以人的高度道德自觉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而荀子是个冷冰冰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如何去除人地自私心等恶的因素,就必须用礼来规范。而除恶向善需要外在的“礼”的约束,光有礼还不行,要用法来辅助。所以他甚至主张使用严刑峻法引导每个人努力向善。在这种情况下,荀子也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同样可以达到善的境界。至此,孟子和荀子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内圣外王之道”。后世的儒家弟子和儒家思想,无非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推陈出新而已。

荀子为什么说性是恶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可以从性恶变成性善,这全靠后天的努力,靠教育、学习、实践和礼义法制的约束。

正是因为人们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累有所不同,这才出现了圣贤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才有了贫富贵贱等级之分。

圣人、贤人正是“人之所积而致矣”。

人们所以不能都成为圣人贤人,则是由于人们所积累不同:积耕耨便成为农夫,积斫削便成为工匠,积贩卖便成为商贾,只有积礼义才能成为君子和圣人、贤人。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怎么看待人性的本质

两句话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

性本善论是告诉我们。世上好人即善良的人。占大多数年确认识社会你活得才有意思才有快乐有。千万不要把社会看成一团糟而精精神压抑

性本恶论。是告诫人们人是有欲望的要理性地控制不能放纵干出缺德事。即恶事

这两论并不矛盾也符合社会情况所以才沿续至今被人乐道也因此争论不休了

人出生时。你能说他善与恶吗?婴儿找奶吃是肚子饿了有求食的欲望直到长大成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欲望了。他既受环境影响又与其交往者的影响有关但主要靠自己的理性控制使欲望朝哪个方向发展应该说大多数人。能够用理性控制感性所以世上大多数人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善心人士占多数少数人欲望变贪婪缺德或行恶

荀子人性本恶原文

原文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善良的行为是伪装的。人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关于荀子人性本恶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4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