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文艺复兴时代的乌托邦与中国形象,都在表述一种世俗政治理想。这种世俗政治理想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1、从《理想国》到《乌托邦》《理想国》提出,理想的国家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文艺复兴时代的乌托邦与中国形象,都在表述一种世俗政治理想。这种世俗政治理想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

1、从《理想国》到《乌托邦

《理想国》提出,理想的国家是由真正能够担当起人类正义与幸福的“哲学家——统治者”领导的、实现至善的国家。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人类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遇上太平盛世:或者是那些正确而真诚地奉行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那些握有政治控制权的人在某种上天所作安排的引导下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柏拉图理想中的理想国,是建立在道德教育基础上的哲人专政或知识专政的政体。

《理想国》开启了西方世俗乌托邦的传统,以后的岁月里,那些不满于现实又充满希望与幻想的人,总是不断回顾这一传统,从中汲取灵感与热情,甚至努力按照“理想国”的原型,试图在人间建立天堂。

《理想国》也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理想国”具有现实性,因为它是完全合理的;“理想国”具有非现实性,因为它只是一个理想中的原型。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从《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西方近2000年的乌托邦传统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他在柏拉图之后近1000年的时候将理想国彻底虚幻化为时间尽头的天国;一次是莫尔的《乌托邦》,他在《理想国》问世近2000年后,使它空间化,进一步具有了现实性。

托马斯·莫尔描述的乌托邦,是哲人王统治的国家,管理者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哲学家,一个终身任职的“哲学家皇帝”。

乌托邦的政体再次证明,或者哲学家做国王,或者国王研究哲学,听从哲学家的忠告,否则,人类的幸福与国家的富强就是纯粹的梦想。但事实是国王永远不会成为哲学家,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终归是理想一一个天国。

2、发现与认识中国

西方的理想国传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一方面使乌托邦可能成为某一个被发现的现实国家;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某一个新发现的国家在集体想象中变成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正是在这种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具有了某种“乌托邦性”。乌托邦传统证明中国形象的理想性,中国形象又反过来证明乌托邦的现实性。

正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世俗政治热情与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中,中国形象走入西方乌托邦视野。

那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解放的时代,在人们好奇兴奋的头脑中,现实的可能像是乌托邦,乌托邦也可能像是现实。“理想国”与中华帝国,都是哲人王统治的幸福和谐的国家,西方的乌托邦政治想象,开始将中华帝国构筑成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

在金尼阁神父编撰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利玛窦神父这样介绍中华帝国: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军队的官兵都对他们十分尊敬并极为恭顺和服从,他们常常对军队进行约束,就像老师惩罚小学生那样。

战争政策由哲学家规划,军事问题仅仅由哲学家决定,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比军事领袖的更受皇上的重视。事实上,这类意见很少,并且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是交给作战会议讨论的。

因此,结果是凡成为有教养的人都不赞成战争,他们宁愿做最低等的哲学家,也不愿做最高的武官,他们知道在博得人民的好意和尊重以及在发财致富方面,文官要远远优于武官。更加令外国人惊异的是,在事关对皇上和国家的忠诚时,这些哲学家一听到召唤,其品格崇高与不顾危险和视死如归,甚至要超过那些负有保卫祖国专职的人。也许这种情操来自于:人们有了学问,心灵也就高尚了…”

3、哲人王统治的国度

中华帝国像是一个现实中的乌托邦,利玛窦神父按照理想国的哲人王统治模式介绍中华帝国。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中华帝国是由知识阶层或哲学家来治理的,现实如此令人难以置信,有时连利玛窦本人也会迟疑。起初他只是谨慎地评价中国的政府形式“与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的都不同”,是因为“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

后来,当他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的科举与文官制度时,他觉得他完全有把握确证中国的哲人统治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

中国人崇尚道德哲学,国家主持的考试将给每一位有知识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这是一种公平的竞争。

中国的哲学学位有三级,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而进士相当于博士。

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你一旦在考试中获得高级学位,就有资格出任政府官员,每三年一次的博士考试中的前三名,“一生都可确保高级公职。他们享有的地位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头衔并不世袭传授”。

一个靠公平竞争的哲学家治理的国家,不知要比那些靠骄奢淫逸的世袭贵族治理的国家好出多少。

莫尔抱怨在西方统治者与哲学家无缘,但在中国,皇帝身边的内阁里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学士”,六部的官员都拥有“品行与学术的荣誉”,翰林院“由经过考试选拔的哲学博士组成。这个部门的成员并不参预朝政,但职位比别的官员更为尊严”。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哲人王与哲人统治的国家,在西方是幻想,在中国是现实。

《利玛窦中国札记》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是哲人政治的关键。通过考试,有学识的哲学家出任政府官员,辅助贤明的皇帝治理国家。一个人一旦有了学问,心灵就高尚起来,由高尚的人治理的国家,就有可能是理想的国家。

中国的道德哲学尽管在传教士看来不符合基督教教义,但在异教世界中,可以算是最完美的了。

孔夫子是中国最受尊重的哲学家,“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

中华帝国,理想国或乌托邦,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理想的政治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哲学基础。

4、孔教理想国

据说中国人唯一重视的知识是道德哲学。这种高妙玄奥、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异教哲学的智慧,都包含在“中国的哲学王子”或“圣哲之师”孔子的学说里。

在基督降生五个世纪前,孔子“既以著作和授徒也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所开创的儒家道德哲学是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准则,个人以其修身,统治者以其治国。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中国学者研习他的著述并熟记他的箴言,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们将用这种“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真理”的学说治理他们的国家。

中华帝国是一个“孔教理想国”。

孔夫子属于那类在坟墓中统治世界的伟大的先知,孔夫子在中国受到普遍的尊重,“不仅哲学家作为一个阶级是如此,就是统治者在过去的时代里也给予他以一个人的最高的敬意。”

柏拉图被西西里的国王卖为奴隶,莫尔说西方有国王也有哲学家,问题是哲学家从未参与过国王的政治,而利玛窦告诉西方,孔夫子和他的哲学受到皇帝与官员普遍的尊重。

中华帝国在西方的想象中,正成长为一个表现西方世俗政治理想的理想国式的乌托邦,从而使西方的乌托邦幻想,第一次具有了某种历史性或现实性。

中国人普遍信奉哲学王孔子的学说,以道德为唯一重要的知识和帝国政治的基础。中华帝国的政治与教育制度,体现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似曾相识的,不断出现于回忆与向往中的理想国家原型。

中华帝国并没有展示一种全新的图景,只是证明了一种古老的理想:完善的道德塑造完善的国家,而知识与教育是唯一的途径。

文艺复兴时,西方眼中的“理想国”为何是中国?答案在孔子和儒家

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西方人忘记有关中国那些阴暗的、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中华帝国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公正的,因为哲学家用高贵的孔夫子哲学统治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