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山西廉吏于成龙一生有哪些清廉故事于成龙的事迹如何评价电视剧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代廉吏于成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山西廉吏于成龙一生有哪些清廉故事
  2. 于成龙的事迹
  3. 如何评价电视剧《于成龙》
  4.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5. 于成龙是谁

山西廉吏于成龙一生有哪些清廉故事

于成龙一生清廉,始终如一,深受百姓爱戴,康熙评价他为“天下廉吏第一”,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他的清廉称呼。

半鸭知县:于成龙40多岁时才进入仕途,去广西罗城任知县。在任期间,于成龙常是粗茶淡饭,草鞋布衣,就连自己微薄的奉禄,也拿出来救济灾民。有一年中秋节,于成龙的儿子从山西过来看他,告知祖母病重,要他回去探病。儿子从家乡带来一只腊鸭,给父亲下酒,但父子俩只吃了半只。请假获准后,于成龙和儿子回家了,由于盘缠不够,路上没钱买菜吃,只好又带了儿子从家乡带来的剩下的半只鸭作为菜肴,一路上风餐陋俗,回到家乡。于是,老百姓就送他一个绰号——半鸭知县。

于青菜:后来,于成龙的官越做越大,但是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已年过花甲。“两江”地处长江中下流域,沃野千里,富庶丰腴,但于成龙仍一如既往,每顿饭都吃萝卜青菜。主仆没有茶叶可饮,只好采摘槐叶来代替,时间长了,衙门后面的槐树叶子都快没了。于成龙到任后,恰逢江南屡遭风雨袭击,灾情不断,他经常为了“留米赈饥”,而以稀粥青菜为食,“终年不知肉味”,江南老百姓为感念他,深情地称他为“于青菜”。

布衣总督:据记载,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南京的布价骤然上涨。其中的原因不难猜测,因为他出任两江总督以后,南京的地方官怕是不能穿绫罗绸缎了。果然,他出任两江总督后,总督衙门的官吏受到了严格约束,官僚、巨商改穿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少数恶霸都避居他乡。这些举动招来了一些人的造谣诽谤,连康熙皇帝也听得起了疑心。于是,康熙暗中派人去调查,得知实情后感动得流泪,他拿出宝剑斩断桌子说:“如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就是他的下场。”

于成龙的事迹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市)人。《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举止范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太原电视台把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现代化的音像手段搬上屏幕,拍摄成了一部20集的电视剧《于成龙》。《于成龙》这部戏好看,因为它讲了一个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大故事,很吸引人。在表现于成龙升迁调动、荣辱沉浮的宦海生涯的大故事中,还包括了许多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于成龙的断案故事。这些以传统的叙事手法所讲述的小故事集集相续,环环紧扣,事随人走,构成了悬念迭起、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大都是在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因而可信性很强,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而绝非一般的所谓“戏说”。斩杀皇上的外甥、江宁副都统喀礼,是于成龙宦海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也是编导和演员共同创造的完成于成龙性格塑造最悲壮的一笔。杀人越货的江湖飞贼鱼壳,倚仗喀礼支持,欺压百姓,盗窃官衙,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于成龙擒拿鱼壳,为民除害。喀礼倚仗自己是皇上外甥,跑到江宁府大堂上强抢人犯,杀死江宁知府陈严龙。于成龙在杀与不杀喀礼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中,顺应民意和百官要求,不顾个人安危,当场立斩喀礼。万民欢呼,百官诚服,全剧达到了高潮。《于成龙》这部戏好看,也因为它拍了许多动人的感情戏。它在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这里包括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主仆情、同僚情、官民情,以及明君与贤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知和相重的感情。这种种感情纯正而真诚,高尚而博大,表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思想与亲和观念,渗透在艺术之中则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而浓郁的伦理之美与亲和之美。剧中在表现浓浓的夫妻情的同时,还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于成龙辞家别母,母亲为儿子把酒话别,谆谆告诫:“不管做官大小,都要爱民如子,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这掷地如金石声、充满大爱的母诫,是于成龙一生始终遵循、不敢稍有偏离的行为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企盼清官,呼唤青天,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为民做主,而不是鱼肉人民。《于成龙》这部戏好看,还因为作品充满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非空洞说教。只有作品内在精神力量才能真正感人,而外加的空洞说教则只能令人厌烦。《于成龙》这部戏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烛照古今、震撼士庶的伟大精神可以给观众以激励和启迪。这种精神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体察民情的精神,是“访民瘼于井邑,察冤枉于囹圉”的解民倒悬的精神,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即使日子好过些,吃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民风自不能纯正。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于成龙不仅是自律甚严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他甘冒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天去”。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康熙感叹“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大凡世上男人,在外表上看去,也许严肃凶狠,其实他们内心最是善良,胸襟宽大,意志薄弱。对待这种人,只需小施手腕,便可骗来真心诚意。

如何评价电视剧《于成龙》

能明白央视黄金时间播放于成龙的用意,但与以往一套黄金时间的节目相比,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越看越看不下去了!不说演员演技,单说编剧就让人难以理解!平定东山这一节,都已经知道48寨志在黄州,为何还要带走那么多兵力去解麻城之困?于成龙身为黄州知府管不了麻城知县屈镇奇?能派人传话不能带上手諭书信官函之类?就算屈知县愚昧抗命,那麻城之困已解,为何不赶紧回黄州,玉兰传信居然不是在半道碰上的,而是在行营里!于成龙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于成龙是康熙年间著名的大清官,大有跟包青天相提并论的水平,只不过他是在清朝做官,所以不怎么被文人们所推崇。

在文人的笔下,清朝没出几个好官,为什么?因为清朝是我们要推翻的对象,这样的朝代怎么能出好官呢?应该全是败类才对。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说,于成龙这个官还是不错的。他在清朝做到了江南江西省总督,好歹也是封建大吏了。从品级上来说,于成龙是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两省省长。

至于赫里,在电视剧中是江宁将军,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员,相当于地区的军区司令员。这个级别的官员,风头是要盖过于成龙这个总督的。

所以说于成龙想要杀掉赫里这么一个正一品的大员,不仅不容易,而且基本不可能。除非他能够得到康熙的首肯。

一、于成龙的权力地位比不上赫里。

刚才从品级上,就已经分清楚了一点,于成龙这个正二品大员,是比不上赫里这个正一品的大员的。就算给于成龙加衔,让他成为从一品,那还是比赫里低半截。

当时于成龙作为江南江西总督,手里也是有兵权的,但是他所能统辖的兵马,只有江南的绿营兵。绿营兵基本都是由汉人组成的,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可以说绿营兵的存在,那就是二鬼子一样,纯粹是为了撑撑门面,稳住汉人民心的一个组织,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可是赫里这个江宁将军,那可就非同一般了。这哥们代表的是清政府,手里掌握的兵马清一色全都是八旗子弟,属于康熙的嫡系部队。

不管是级别还是待遇,赫里手里的这支兵马,都要比绿营兵强得多。而且单论战斗力,康熙年间的八旗兵也要比绿营兵强得多。

你说一个管着绿营兵的人,去抓捕一个管着八旗兵的人,这不是找死是什么?人家八旗兵会答应吗?还不把于成龙的总督府给闹翻天了?

由此可见,这种抓捕根本就不现实。为了凸显出于成龙多清廉无私,后人的传说实在是太夸张了,没办法,历史总是被后人无限夸大。

二、于成龙这个人是值得敬佩的。

跟很多少年英才比起来,于成龙就显得比较平庸了。因为这哥们一直到44岁才踏上仕途。此前他在明朝和清朝的科举中都曾经考过试,基本上都没有考上。

44岁的于成龙被顺治皇帝安排成为了广西罗城县县令。那地方经过战争,压根就没什么人,而且到处是土匪,城内只有6户人家。于成龙到了以后,在关帝庙中居住办案,丝毫不嫌弃当地环境恶劣。

在于成龙的治理之下,不少百姓开始聚集到了县城,3年时间里,罗城县就出现了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成龙因为政绩斐然,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成为了广西省唯一的“卓异”。从而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到了合州以后,于成龙用了2年时间,就将这里变成了人口众多、良田遍地的富饶之地。因此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这里他再次政绩斐然,4年以后,再次被推举为政绩“卓异”。

三藩之乱爆发以后,于成龙正在武昌府主持政务,麻城县发生盗贼暴乱,知县胡乱抓捕百姓,搞得民怨沸腾。最终暴乱无法收场,只好让于成龙来解决问题。

于成龙胆子大啊,只身前往暴动的山寨中,劝说那些暴乱分子下山,平息了这场暴动。等到他调任黄州知府的时候,这边也发生了暴乱,于成龙坚决守护黄州府,调集了大量乡勇剿匪,在他的指挥之下,数千人的乡勇终于击败了暴乱分子。

这就是能文能武,胆略过人,还公正廉洁的于成龙,自然会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列为清官第一!此后于成龙步步高升,从福建按察使做到了直隶巡抚,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三、于成龙是不能招惹八旗军士的。

清朝初年的政治状况是比较特别的,因为满人以20万的兵马,征服了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这简直堪称人类史上的奇迹。

就连他们自己都心存侥幸,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所以在入关以后,清朝对汉人的防备之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他们对自己的统治充满了不自信,因为这是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汉人中有太多太多聪明人,所以他们不得不防着。

因此不管汉人的功劳多么大,他们永远都没办法和八旗子弟相提并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范文程算是清朝开国最牛的汉臣了吧?

他给皇太极和多尔衮出了很多计策,为清朝入关,不知道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位汉臣,在媳妇儿被豫亲王多铎抢走以后,他连个屁都不敢放。最后大家还要竖起大拇指夸范文程识大体。

后来但凡是汉人做官,都不能碰兵权,就算碰了,上头也有旗人盯着你。一直到曾国藩训练乡勇以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所以你觉得于成龙跟赫里之间较量的话,谁能够取胜呢?很显然,康熙肯定会偏袒赫里,而于成龙则是犯了政治上的大错。

总结:于成龙只能做好官,给百姓安居乐业。

包青天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他这个开封府尹,不仅斩不了皇亲国戚,连朝中大员他也没有资格去问斩。民间编造出龙头铡和虎头铡,纯粹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

海瑞的事迹倒是有几分是真的,这哥们不畏强权,敢对退休的内阁首辅徐阶的家人下手。不过那也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当朝的张居正他就不敢动,也动不了。

所以于成龙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能够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很不错了,给老百姓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就谢天谢地了。还指望他去挑战赫里这样的强权?这不是强人所难嘛!

参考资料:《清史稿》

于成龙是谁

于成龙是中国古代的大清官。

于成龙,生于明末,山西永宁人,崇祯十二年参加乡试未中榜,仅作为备考生,一直到顺治十三年,于成龙四十岁才得以监生资格获得侯补知县的身份,

顺治十八年,赴广西罗城任知县,此地是苗汉杂居之所,土匪猖獗,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任后决心肃清匪患,让老百姓过上安生日子,亲自劝说盗匪们改恶从善,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他还研制草药为当地百姓治疗恶疾,为官二十多年,生活仍一贫如洗,当地百姓都称他为“于青菜”,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康熙称他为“清官第一”。

文章分享结束,一代廉吏于成龙和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4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