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调分别指什么 什么是租庸调制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租庸调分别指什么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租庸调分别指什么的知识,包括什么是租庸调制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本文目录租用调制度的调读音是什么租调制度是什么意思庸佣的意思解释什么是府兵制什么是租庸调制租用调制度的调读音是什么是619年3月6日唐朝初定“租庸调(diào)”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租庸调分别指什么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租庸调分别指什么的知识,包括什么是租庸调制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租用调制度的调读音是什么
  2. 租调制度是什么意思
  3. 庸佣的意思解释
  4. 什么是府兵制
  5. 什么是租庸调制

租用调制度的调读音是什么

是619年3月6日唐朝初定“租庸调(diào)”法?

租调制度是什么意思

租庸调制是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拼音为zūyōngdiàozhì,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庸佣的意思解释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庸调。功劳:庸绩(功绩)。古同“佣”,雇佣。

庸(拼音:yōng)是汉语常用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庸”在先秦是对某些地位较低的劳动者的一种称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义。战国之间,“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有时指雇佣劳动者,这个意思后作“佣”。庸由雇佣引申为用,使用则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劳、功绩。后来“庸”又假借作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难道。在古代文献中还与“诵”“墉”“赓”等字通用。

什么是府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兵员组织制度,它源于西魏,北周、隋、唐一脉相承,并在唐朝时臻于化境,是当时的中原王朝军事强盛的基因所在。

十六国及北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大多采用胡人当兵、汉人耕种的分工。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后,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但到了北魏末期,随着六镇起义爆发,这种情况再度上演,东魏、北齐的奠基者高欢曾经献上了一番经典描述。

作为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曾这么要求手下鲜卑将士:“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何为陵之?”意即:汉人耕地种田、养活了你,怎能欺负他们?

扭头对汉人训话时,他又要求不得排斥鲜卑人:“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何为疾之?”鲜卑人只是需要你一点点布匹和粮食,就冒着生命危险替你杀贼、保你平安,哪能讨厌人家?

高欢有底气任由汉、胡这么分工,毕竟东魏的控制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以前可是北魏的统治核心地带,北方六大军镇的军事资源也大多被他继承,最不缺的就是熟练、优质的鲜卑将士。

但西边的宇文泰就郁闷多了。早在公元530年,奉尔朱荣之命,贺拔岳辅佐尔朱天光进入关中平乱,麾下的鲜卑等胡人将士不到2000人;他们随后却横扫关陇,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主力自然由当地的汉、羌等本地人组成。

尔朱荣死后,高欢击败尔朱氏残余,并在公元534年指使侯莫陈悦暗杀了时任关中领袖贺拔岳,意图兼并关陇。在贺拔岳余部的一致拥护下,宇文泰继承了指挥权,从此与高欢势不两立、常年血腥搏杀。

但是,相对于东魏,宇文泰的西魏不仅综合实力处于下风,军事力量也差了很多。东魏坐拥十余万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胡人将士,西魏除了高层主要来自武川镇(六镇之一)之外,还有孝武帝元修入关时带的近万鲜卑禁军,其他的则良莠不齐,数量、质量都处于下风。

于是,在形式的迫切需要下,宇文泰只好主动求变。他重用苏绰,推行了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列制度改革,其中在军事方面的重大创举就是设立“府兵”。

所谓府兵,首先“籍六等之民,择魁材力之士以充之”,当时的百姓按户分为九等,六等及以上人家,采用“三丁选一”的原则,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入伍,编入100个府、每府安排一个郎将率领,其后分属24军;每军任命一开府,两个开府归一个大将军管辖,也就是共计12个大将军;而每两个大将军共同接受一个柱国大将军的领导,也就是一共6个柱国大将军。此外,宇文泰本人也是柱国大将军,由他统领其他六柱国;北魏宗室也安排了个藩王元欣打酱油,所以西魏共计8个柱国大将军。

这就是西魏、北周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形成。隋末瓦岗领袖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李渊外公独孤信都位居八柱国,隋朝杨坚家族则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

起初,这些府兵满编制还不到5万人,他们一旦被挑为府兵,不编入普通户籍,由兵府自行管理,本该交纳的赋税、劳役全部减免;“置屯田以资军国”,平时有自己的耕地,闲时训练、每年服役一个月,战时出征,所有的装备、武器、马匹、粮草都由政府提供。

西魏创立的府兵制有三大优点:

其一,并非追求数量、全民皆兵,而是经过精挑细选、严格训练。这样既没有占用过多劳动力,又打造起一支相对专业、高质量的精兵队伍;

其二,“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相对于以往那些被征调的军人相比,府兵的待遇极高,不仅免税免役,而且在长官那里得到了“子弟”般的待遇,被尊重、关爱的色彩浓厚,这样的军队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公元554年,宇文泰赐给军队高官以鲜卑姓氏,各人统辖的军人也随之改姓,进一步以宗族色彩强化军队向心力。

其三,府兵的挑选对象涵盖汉、胡各族,“西魏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经过府兵制的推行,武川军事集团与关陇本地豪强彻底融合,后世津津乐道的“关陇集团”由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战争的消耗加大,后来的北齐征兵也打破了汉、胡之别。“男子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这就是西汉时期的全民兵役制;高洋还精挑细选,建立了胡人猛汉组成的“百保鲜卑”、汉人壮男构成的“勇士”,

但总体而言,虽然军人主体都逐渐转变为汉人,但北齐是全农皆兵、北周是选农训兵,这也体现了双方迥然不同的军政理念。

同为出自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隋朝也继承了北周府兵制。到了唐代,李世民结合现实情况,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朝全国设立10道,634个兵府,仅仅关中地区就有261府。但这个数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杜牧曾说:“凡府五百七十四,有四十万人”,陆贽则称:“诸府八百余所,关中殆五百焉。”至于关中兵府多,显然是为了强本弱枝、避免外重内轻。

每300人为一团,领导是校尉;50人为队,领导称为“正”;10人为火,归“长”管理。但与北周不同,唐朝府兵的装备粮草都是自己负责的,平日里放在兵库,打仗时才统一发放。不过,马匹由于比较昂贵,所以由朝廷发钱到个人手中,随后自行采购。

府兵制的推行是与均田制挂钩的。府兵是从农民中精挑细选而来,他们除了每年按要求进京宿卫外,平日里在家耕地、奉命统一训练,需要打仗时领武器、粮草出征,统帅则由朝廷临时指派;打完仗后,各回各家,所谓“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既避免了将领与士兵长期相处、形成固定隶属关系,又不用长期养着一群脱离农业生产的专业军人,极大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更别说唐朝还让府兵自备装备粮草)。

另外,在唐朝时期,府兵制也是农民改变人生的重要渠道。但凡有一定财力自备后勤物质、身强力壮且头脑机智的,都能进入府兵,通过战功加官进爵乃至拜将封侯。最典型的,我认为是薛仁贵,他正是主动参军、跟随李世民远征高句丽,从此一鸣惊人,成长为青史留名的传奇名将。可以说,府兵制与科举制,分别从武、文两方面,为普通人提供了突破阶层的机会,进步性值得肯定。

什么是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拼音为zūyōngdiàozhì,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的制定和实施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坏,租庸调法则会随之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关于本次租庸调分别指什么和什么是租庸调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