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章(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全文)

其实道德经第三十章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全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道德经第三十章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道德经一到五十章原文《道德经》中老子阐述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什么道德经里最智慧的11个字道德经三十辐共

其实道德经第三十章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全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道德经第三十章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道德经一到五十章原文
  2. 《道德经》中老子阐述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什么
  3. 道德经里最智慧的11个字
  4. 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全文
  5. 你认为谁目前把《道德经》解释的最好

道德经一到五十章原文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中老子阐述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81章中谈论到军事战略思想的只有5章,也被称为“老子议兵”,分别是第30章、第31章、第46章、第68章、第69章。和其他诸子百家一样,老子高度关注民生,理解百姓疾苦,老子明确反对战争。

《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译白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这一章老子提出:

1、以道辅佐君王,不要以兵力逞强于天下。

2、穷兵黩武会遭到报应。

3、善用兵者只要达到用兵目的就可以了,不逞强、不不自持、不夸耀。

《道德经》第31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译白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这一章老子提出:

1、兵器是不详之物,有道之人是不会使用的。

2、兵器非用不可时,要淡然处之,不要以杀戮为目的。

3、用哀痛的心情参战,用丧礼仪式对待胜仗。

《道德经》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译白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这一章老子提出:

知足方能止战。

《道德经》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译白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这一章老子提出:

1、善于做统帅的人,不以勇武著称。

2、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发怒。

3、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发生正面冲突。

《道德经》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译白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这一章老子提出:

1、善于用兵的人不会轻易主动攻击,而善于防守。

2、两军实力相当时,悲痛的一方可获胜,所谓哀兵必胜。

道德经里最智慧的11个字

我认为道德经里最智慧的11个字是1、动善时

意思是,在做事的时候要善于把握恰当的时机。时机,对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来说有多重要,不用过多地赘述,能够抓住时机的人,即便是再小的机会,也能逆风翻盘,青云直上。

2、大象无形

意思是真正厉害的事物往往是那样无形的存在,就像我们能够看到有形的东西,但像风、信仰等无形的东西,却是比这些有形的更加有价值。现在很多人都把自身的精力都放在了物质上,反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样的人即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也无法走得更长远。而那些注重精神价值和文明的人,相比于前者,在人生的格局和眼界上层次更高,自然走得也会更远,更稳。

3、大器晚成

越是精美的,大的器件,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生活中也是一样,任何人在成功前,都会经过打磨和锤炼。有的人总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怨天尤人,或者直接就放弃了,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不会成功的。即便是孩子在写作业时都会遇到困难,更何况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事情太过顺利,会让人产生傲慢的心理,对自己得到的就不知道珍惜,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

所以,当你生活不顺的时候,不要想着抱怨,更不要想着放弃,也许这将是你成功的起点。

?“动善时、大象无形、大器晚成”,虽然只有短短11个字,但是让人醍醐灌顶。

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全文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毂,正是因为毂中间是空的,所以车辆才能运转。

用泥土做成器具(陶器或瓷器),正是因为这些器具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用来盛放东西。

开凿门窗建造房子,正是因为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用来居住人存放物。

因此,追求看得见的东西是为了获得利益,追求看不见的东西是为了发挥作用。

你认为谁目前把《道德经》解释的最好

少华山上一位独臂老道士,给我讲《道德经》为什么伟大,说的有点玄乎其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先分享出来。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老朋友都知道我有个癖好,就是去各大名山寻访高人,尤其我爱在后山寻觅。

为什么,因为我小时候看《西游记》,里面孙猴子就是去后山寻找菩提祖师。遇到了那个砍柴人指路。

那时候我觉得这个砍柴人就是个砍柴的,慢慢我才感悟到,这个砍柴人不一般,这也是个神仙啊。

古人寻访仙道,常常跑空,你看那个贾岛,去找山里的朋友,骑着毛驴走到半夜走过去,

敲门也没有人,吃了这样的闭门羹,被人放鸽子他还写诗说僧敲月下门。

后来他又去山里寻隐者,却被童子忽悠说,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什么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的情况也有,但是我没有贾岛的耐心,一听不在我就撤了。

这次是因为我恰好去陕西出差,到了少华山下,心想,这也是个关中名山啊,关中是道教的发祥地,

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就在关中;老子受经说经也在关中;道教的重要派别全真派创立于关中。

关中的道教始于老子入关在终南山传经设教,今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终南山西段的楼观台,就是老子传经说道之处。

少华山,也是道教名山。据传是玉皇大帝修身悟道之处。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敕令修建占地五十亩的少华山庙。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李晔封少华山为“佑顺侯”。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封少华山为“丰润侯”、“显应侯”。

随着少华山地位的不断攀升,此后近千年间,少华山道教日益繁荣兴旺。

山上山下留有众多历史遗迹,如陈抟老祖的“少华石室”,华阳真人和张三丰居住过的“华阳楼仙人洞”,在少华山土生土长并修道成仙的神女玉娥娘娘的娘娘庙,张三丰女弟子孙碧云的碧云庵等等。

我心十分向往,于是决定攀登而上,去此山碰碰运气。

到了山上,参观了一众道观,游览了一下山景,便直接往后山而去。

少华山的后山,比起南方的山,一点不差绿意,却还多了很多雄浑。

这大山是个国家森林公园,我感觉,其中必有高人啊。

于是我一路游走,果然,听到一阵歌声传来,那歌词唱道:

天地灵虚赋青山

白云苍狗变频繁

我虽无心随云去

云却向我映阑珊

莫往山外讨清静

终日追逐何时还

穿林打叶总是妙

真常就在心头拴

我虽然听不懂,但是觉得这歌词很有道妙,我赶紧循声看去,只见一个独臂老道士,背着一个药篓子,在山中采药。

我上前行礼道:老神仙,你刚才所唱的歌词,这么奥妙,一定有深奥道理。给我解释解释吧。

老道长笑道:哪里有什么奥妙,都是我胡乱唱出来的。真正说奥妙,只有《道德经》才算得上是奥妙。

我问:太好了,我最近常常研读《道德经》,可是一点也读不懂,我就想道长您给我说说,为什么道德经这么伟大?

他说:《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前无古人如此说啊,大道之真谛,宇宙万有之根本,从无人敞开展示,老子是第一人,你说伟大不伟大?

老子之前,修道的人是很多,成道的人也很多,可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却几乎没有。

虽然我们讲河图洛书,易经这些东西,包含着深奥透彻的宇宙智慧,可是,对一般人来讲,它们晦涩难懂,很难研究进去,

并且你要从里面简单地提纯出修行感悟,天地大道的内容,基本上非常难,

这些内容很多都会有一点涉及,比如黄帝内经,但专门有一本书来讲修道讲天地大道,讲宇宙万有的根本,是没有的,只有老子是第1人,他做了这件事。

我们想想,如果老子不把宇宙万有的根本几句话说明白。我们又到哪里去探寻和研究。那可能非要等到佛法东传。大家看看外国的佛经才行。

就华夏民族来讲,老子是第1人,他的伟大可想而知。

很多人修行也好探寻也好,都对生命的真谛,大道的根本,宇宙万有的来源和发生,没有一个认知,除非你悟道了。

可是有了老子的蓝本之后,我们有了方向,我们有了这个概念,我们虽然有距离,但是通过他的语言,我们可以大概地去了解这个事情。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虽然易经里面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很高等的智慧,

可是,老子以更简洁的,更直接的阐述。将大道衍生万物的情况说的明明白白。

所以为什么道德经能够影响千古?就是因为老子在做简化,在做最直观最直接的事情,

他没有洋洋洒洒唠里唠叨说大一大堆,没有不停的上课。他只用了5000字左右,就把所有的事情说的明明白白。

后世的子孙,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化知识能看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能够基本上去看一下这本经书都能够在里面获益。

很多远古时代,先秦以前的修道者。都没有出过什么书,即使有出书,也可能遗失了或焚毁了。

道德经流传下来。这是我们的珍贵财宝宝藏。是中华民族子孙的福祉。

《道德经》的伟大之第二,在于老子把修道悟道的要旨——无为自然,明确指出来。

第2个伟大之处呢,就在于老子把修道悟道的这个要旨,这个最核心的关键部分,

无为和自然,把它非常明确的指示出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将普通的平凡的人的个体与天地自然之道连接起来。

而连接这个的纽带和通道就是自然和无为。

在以前人们对于天地和万物的奥妙是懵懂无知的。

不知道人要靠什么才能够接通天地的频道,打通和道隔绝的隔阂。

而老子将这些东西全部明确指出。你要是明白了道德经说的东西就不会盲修瞎练,

不会去追求神通神异,旁门左道。也不会再苦苦执着,向外探索,因为他告诉你无为,自然就是修道悟道的最大的钥匙。

你只要掌握了这一把钥匙,成功是迟早的事。

很多修行人常常被自己的执着耽误了。他们都要苦苦的求索,要疯狂的追求。

结果大多数走进了痴迷的道路,茫茫然而不可知。

有人一生穷极追求而不可得,没有遇到善知识或没有理解这些经典。有的人精神出现了问题,有的人甚至自杀了,

所以老子的伟大之处是把修道的要点核心,无为自然给大家强调指出来,

因为他整部道德经书的主要就是这4个字,无为和自然。

这与佛陀所说的众生本来是佛,如出一辙,殊途同归。

佛陀在悟道之后感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话意思是说,原来一切众生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是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你本来就是佛。所以你只需要去发现自己的佛性。而不必去执着什么。

这就是无为法。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而然,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本来如此。

所以从老子往下走整个道家的修行都奠定了这种清虚无为的核心。

如果你苦苦执着和有求心太盛,永远都跟道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只有你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常守清静之心,才有可能接近老子所说的道的核心。

所以我们道家有几个字要特别注意,比如,清静的清字,安静的静字,虚无的虚字,无为的无字。把这几个字悟好了,其实也都差不多了。

这个伟大之处就在于,如果他不提出来,他不展示出来,他不告诉你这个要点。

这世界上都有多少盲目的人在那里折腾自己,损耗自己的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

所以为什么道教要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呢?除了宗教上的作用,其实正因为老子在这一点上他做了一个最高指引。

这个最高指引当得住太上两个字。这就是鼻祖的作用。

《道德经》的伟大之第三,在于老子用简洁的语言详细叙述了道的特性。

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三个伟大在于他用非常简洁的通俗的语言详细叙述了大道的特性和修道的方法。

我们老是说道德经太晦涩,太深奥了,看不懂,其实他的语言在很多古代文本当中已经算是极其简洁明了的了。

他没有绕什么弯子,说的都是非常精准的精辟的东西。

他几乎不用去铺垫任何东西。每说一句都是道语,没有废话,没有废字。

这一点和论语有点像。是很简洁。直截了当的东西。

你看他写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2个字把道的特性。说的差不多了。

你看他写: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多么清晰明白。相当于白话了。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种语言既美丽又简单。全部不是来自于思维思索而刻意技巧设计,而都是来自于老子的智慧自然流露。

整部书都是他在一种道心中流淌而出。所以没有废话。写的是极其生动,精准精辟。

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话说的太好了。我们一听感觉好像就是这样的道理,可是我们却说不出来。

《道德经》的伟大之第四,在于老子将修道的方法指南,全部无私奉献出来了。

道德经的第四个伟大就是老子没有藏着掖着,他尽可能详细尽可能全面的从各个方面将修道的方法和指南全部无私奉献出来,

给我们一个全套的修正,指导书,或者说是一本说明书。

他将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呢,阐释开来,用几千字来说。

包括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特性的?我们怎么去认识它?我们怎么通过修行方法达到它,修道的时候那种心境应该如何调整?

细致到我们的听觉视觉应该如何去达到符合道的标准,比如,视之不见和听之不闻。

他用水来比喻道的德性,他说上善若水。引导我们通过水去理解道德。

他告诉我们,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一段尤其关键。看懂了一辈子拿来修道绰绰有余。

他从各个方面,比如社会治理。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内心修为等等,各方各面来阐述怎么修道。

表面上看他是在说道的外化作用。就是说遵循道来行事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但实际上通通都能回归到个人的修心,个人的内证。

他告诉我们,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样的话无异于是一种极其细腻的修道指南。

他给出的方法非常的细致。告诉我们什么事不要做,什么方向走不通。

比如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如果不能够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诩,就会导致穷败。而应该无为不言,清静守住中道。

他又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非常明确犹如教科书般的明典。

哪怕是对待道的态度,他都说得清清楚楚,比如那句著名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所以说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这不是虚名而是名副其实。老子生怕我们有疏漏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层次分类型来阐释道。来指导我们修道。

他这一本道德经。相当于佛经。绝对能跟佛经相提并论,不相上下。

如果说佛陀说了84,000法门,也是不厌其烦的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来说佛法,那么老子则大道至简,始终聚焦在道的根本来传导道法。

他以后的几千年来,道家许许多多的祖师都将道德经的内容加以阐发,演化出更多更丰富的道家修行的内容来。

我们认为他是个哲学名著,其实哲学只不过是附属的东西,只是因为他这些话看起来非常具有哲学意味,

实际上他比哲学要高出很多层次,他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这些真相是他通过自身证悟得来的。

也正是如此,这些东西能够鼓舞无数的修行人,因为老子告诉你们,

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通过修行,通过内证,通过修心,而到达道的层面。

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师都在解释道德经,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这些人的解释都挺好的,

道德经没有什么对与不对。文字的东西始终就是这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谁看谁的感悟都不一样。

每一个人看到的感悟到的都不会相同。

在他们自己人生和修行的不同的阶段,可能感悟到的内容和层次就不一样,

而且针对什么事情来解释,他也都有不同的答案,所以这就是道德经的奥妙之处。

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妙处呢?因为它的来源,这个来源很重要。

他绝对不是一个文学作品,也不是一个哲学作品。他完完全全是一位大修行人得道的圣人老子的智慧流露发布。

如同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的讲课一般,它来自于那个道心,一字一句都是遵循道心的,所以你找不出他的毛病。

他同样具有万般妙用。并且能够随机指导你的修行。这就叫做道德。道显然很具有这样的德。

我听完立即向这位老道长行礼。感慨万千。他又从兜里掏出一本道德经来说送给我做留念。然后转身就消失在丛林密处。

关于道德经第三十章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