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代帝王(哪一个最有作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历代帝王的一些知识点,和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唐朝有几位皇帝。唐朝有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历代帝王的一些知识点,和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2. 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
  3. 唐朝有几位皇帝。唐朝有多少年历史
  4. 为什么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其他朝代没有这样划分
  5.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怎么评价唐朝的几个皇帝

唐高祖

在两唐书和通鉴里,李渊绝对属于鸡肋人物。但历史上的唐高祖却绝非碌碌之辈。为何给后人那种印象,这都是在他儿子李世民篡改历史的前提下。高祖起兵,并非太宗的劝谏,而是蓄谋已久。开国君主没有菜鸟。高祖很恰当地把握了机会,利用群雄在中原混战的机会,对李密委与虚蛇,尊他为盟主,自己却趁机进兵关中,立代王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这里说下李密,他在参加杨玄感的队伍时,游说杨取长安,但他自己作为当事人的时候,却犯了和杨一样的错误,就是打东都。结果最后为别人做嫁衣。高祖在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后,通过禅让自己登位,建立了大唐王朝。

建国后,高祖开始消灭其他反隋的势力。在和王世充火并损失惨重的李密来降,老谋深算的李渊为了拉拢密的旧部,对李密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但一旦李密想叛逃,高祖就将他杀死。隋末群雄的实力都很强,象窦建德,如果没有李氏父子的话,他就统一天下了。但有太宗这样的军事天才儿子,确实是高祖的运气。靠着太宗和李卫公,李孝恭,李道宗等名将,高祖最后削平群雄。但和许多皇帝一样,高祖的度量也不开阔,象对刘文静,抓获的窦建德,萧铣后全都杀掉,萧铣对曰:“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换了汉光武肯定就会赦免萧。而且杀窦造成了河北的不投降,刘黑闼的崛起。因为杜伏威部下造反,让进京当肉票并不知情的杜暴死,直到太宗即位,才被昭雪。要不是太宗说情,李靖也险遭毒手。

高祖最大的贡献,他是三省六部制的始做踊者,他创立的武德律是唐律的基础。而唐律又是中国以后封建律法的基础。

晚年的继承人问题是高祖的败笔。但他和很多传统的家长一样确实是偏向大儿子的,他想让太宗忠心地辅佐兄长。其实为了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事件,一向对人比较残忍的李渊就该当机立断,完全把秦王的行动限制起来(虽然他已经不让房杜等人再出入秦王府,但李世民比他还狠,还高)。太宗毅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事变的同时也绑架了高祖。事变后,高祖只好立太宗为太子,不久又退位为太上皇。在8年冷清的太上皇生活后死去。

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样板皇帝,伟光正,高大全的化身。擒建德,降世充。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右者。但要说明的是,唐太宗观看了国史的编篡,甚至于还影响了修史。所以两唐书和通鉴里的李世民给人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现在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探讨下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以藩王身份夺位,噬兄杀弟,手段残忍。当然,唐宗自己说,兄长要加害自己。但其实想来,建成位列东宫,其实只须等自然接替即可,可以合法地继承。甚至说下毒害唐宗,唐宗吐血未死,这都很不合情理。历史上的李建成并非一无是处,他也是一个宽厚的人,也很有才能,只是不如他弟弟。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采取的是擒贼先擒王的奇袭战术。否则以正常交手,以他在秦王府那些私兵对付建成控制的长安正规军,胜败之数一看就知。就从他们得手后,东宫的人马进攻玄武门都几乎得手,直到把建成元吉的人头仍出去,东宫的人才散去也可以证明。王船山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对此,俺无活可说,只能说,唐太宗的箭法真准。唐太宗以善于纳谏闻名,但看看他晚年,太宗实录的下部(别看上部,上部在他生前就编好了,而且给他过目了),后期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了。熟知太宗为人的房玄龄就从来不向他进谏。

晚年过分相信武力,征高丽更是得不偿失,付出与收获简直不成正比。连自己都感叹,如果魏征活着,肯定会劝我别打高丽。

晚年的唐太宗更是露出了本性,刘洎和张亮的死,魏征死后的停婚扑碑,临终前对李勛的安排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选了李治这个最差的接班人。当然立李治长孙无忌对他的影响很大。

唐太宗总嘲笑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最后他也因为服食丹药,一命呜呼。

“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魏征临终前的最后上奏,揭露了唐太宗的弱点。

唐高宗

在怕老婆方面,李治绝对是千古一帝。

高宗朝的政绩还是不少的,象彻底解决了高丽问题,高宗时的永徽律在武德律和贞观律的基础上而成,也是最后的唐律。永徽时期延续了贞观时期的路线。但其实也并非高宗的功劳,而在于太宗遗留下来的两位老臣,长孙无忌和储遂良的辅佐。

唐高宗身体不好,性格上也非常懦弱,典型的碌碌之辈。这就给武则天的篡权创造了机会。本来如果要是立自己父亲的妃子为后,在宋以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不重礼法的唐代确成功了。此事的后果是长孙和储后来死于武则天之手。而李勛因为一句,此陛下家事。受到宋以后的史家抨击。责其不能以死进谏。李治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就是没有主见,畏首畏尾。

后人有认为唐高宗并非庸才的。但很多事实表明,李治确实无愧于庸才。太宗选他当继承人,虽然有长孙力争的原因,但也有害怕李承乾或是李泰中的一人即位,另一人必不能活。让李治当皇帝就是因为他宽厚,必能保全兄弟。但实际上,李治登位后,长孙就罗织罪名把越王恪杀了。如果高宗认为越王有罪,就是智商有问题,如果认为无罪,就是良心有问题。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惨死,高宗都熟视无睹,长孙和储遂良都是功臣,就是反对废后,也没有死罪啊。长子李弘也死在武后之手。最滑稽的是高宗让上官仪起草诏书废后,最后他居然不承认是他的,意思,害得上官仪白丢了条命。对于他的庙号高宗,真不知高在何处?可以想见,就是没有武则天,长孙无忌也完全有可能废掉高宗。

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是典型的昏君,不过正因为他和弟弟李旦的平庸,才没象两个哥哥那样死在母亲的手里。高宗死后,李显即位,但当了不到40天皇帝就被废了,起因是他要任命自己的岳父韦孝贞一个职务,遭到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说,我就是把天下都给他(韦孝贞)又能怎样。结果就因为这句话,被自己的母后废掉。

随后,李显全家被流放,一直14年。这14年中,见到京城来的使者,中宗每次都提心吊胆,担心被母亲处死。可是事情出现了转机。武则天晚年,但皇位继承人方面摇摆不定,是传给自己的外甥武三思还是儿子,让她很为难。经过狄仁杰的力争,还有担心自己身后无人祭祀,最后将李显招回,立为太子。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张利用武则天病重,阴谋做乱。张柬之等五人(后来都被封为王),李旦父子,太平公主,武三思等诸武联合发动政变,杀了二张,让武则天退位,李显再一次即位。中宗重当皇帝,政事全委托于韦皇后,韦氏和武三思的关系也比较暧昧。她们把持朝政后,把张柬之等五王相继贬死。李旦集团和太平公主也都处于在野的地位。后来太子李重俊造反,杀了武三思,围攻皇宫。李显非常害怕,幸亏上官婉儿提醒中宗说动叛军倒戈,李重俊自己也被杀。不久,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和他的哥哥李显一样,也当了两届皇帝。第一次,在哥哥李显被废后,母亲武则天把他推上去。当了4年多傀儡,被自己的母亲一脚踢下来。降为皇嗣,一度连皇储也不保。排在武三思,武承嗣的后面。后来,武则天下决心,把李显接回。李旦和自己的儿子李隆基参与了政变,杀了二张。拥立哥哥当了皇帝。李旦自己被封为安国相王。中宗被毒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政变,废了少帝李重福,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事先并不知情的李旦又一次被推上了皇位。

当上皇帝后,睿宗本想立自己的长子成器为太子,但成器也许是看到了玄武门的一幕,坚决不同意。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睿宗这个皇帝凡事都让大臣们去和三郎(李隆基),太平商量。而李隆基和太平也斗争得非常激烈。太平公主因为李隆基不是长子,请求睿宗立嫡,并且在朝廷内安插自己的力量。实在不愿意当皇帝,可能更是不愿意夹在自己儿子和妹妹之间,李旦退位。但太平公主仍让他要过问军国大事。借以遏制李隆基。而且自己积极准备政变。但结果提前动手的李隆基先杀了公主的同党又逼公主自杀。而睿宗也顺水推舟,以后国事概不过问。当了4年太上皇,李旦病死。

有唐一代,高祖禅位太宗,玄宗传位肃宗,顺宗让位给宪宗。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有睿宗是出于内心想让出皇位。

唐玄宗

唐玄宗也是唐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也不能善始善终,晚年也是过失连连。

玄宗亲政后,任用贤能,重用姚崇,宋璟等,虚心纳谏。承接太宗,武则天的功业,开创出了开天盛世。这就是历史上的太宗定其业,玄宗继其明。玄宗英明果断,古之明君也不过如此。王船山说,开元之治,汉,宋不及。开元时期也可能是中国最好的历史时期。

但是大概皇帝当长了的通病吧,玄宗在开元中后期开始怠政,内事委宰相,外事委边将。重用李林甫,任由李把张九龄排挤出朝。偏听偏信李林甫和武惠妃,贬死了太子李瑛等3个儿子。曾经有心听李林甫和武惠妃的话,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后来在高力士的提醒下才确立李亨为皇太子。武惠妃死后,玄宗又纳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为妃。结果杨家一族得势。李林甫为相时,重用安禄山,结果李死后,杨国忠继任宰相,安杨不和,杨国忠天天都说安要造反,直接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安史之乱后,叛军势如破竹,玄宗是昏着连连,首先杀了吃了败仗的封,高两位节度使,又逼迫固守潼关的哥伦翰主动出击,结果全军覆没,玄宗只好逃往四川。在马崴坡发生兵变,杨氏一族被乱兵所杀,玄宗也被迫让杨贵妃自杀。乱军才得以控制。而太子李亨又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和他分道扬镳。后来,李亨在灵武称帝,玄宗也只好承认这个既成事实。把印信给儿子送去。

两京收复后,玄宗回到长安,当了7年太上皇,没有看到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就死了。

唐肃宗

唐肃宗在唐20位皇帝中,当然不算最差的。但也确属那种非常平庸的皇帝。

因为李瑛被李林甫和武惠妃而死,玄宗最后听从高力士的话,确立了李亨为太子。虽然李亨的运气好,武惠妃死了,但李林甫仍不放过他,罗织罪名,因为自己两个妻子的父亲相继获罪,肃宗不得不舍车保帅,和自己的两个妻子离婚。自己的心腹王忠嗣也被贬死。好容易李林甫死,换了杨国忠,还是搜集罪名打击他。古来可能未有皇储象李亨那样,还要受权臣倾扎。

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的机会来了。先是群臣奏情让太子监国,本来玄宗已同意。但杨国忠等杨氏一族担心失去权势地位,让杨贵妃游说玄宗,收回了成命。李亨和父亲一起避蜀,在马崴坡发生兵变,关于兵变的主谋,说法不一。但有种说法说主谋是李亨。兵变平息后,李亨听从手下的劝告,没有和玄宗一起入蜀。到了灵武被部下拥立为帝。

在灵武,肃宗遇到了李泌。为他制定了平叛的战略,此后又由于叛军的内哄,以及借兵回纥,终于收复两京。

肃宗统治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并不稳定,而肃宗也不具备父亲那种勇于决断的能力,他的行事受张皇后和李辅国的影响很大,先是听他们的赐自己儿子建宁王死。后来又担心玄宗东山再起,任由李辅国将太上皇从南内迁移到西内而不加罪。造成父子反目,一直到玄宗死,父子再未相见。而且将玄宗身边的高力士流放,陈玄礼致仕,让玄宗落漠而死。

久病卧床不起的肃宗后来因为看到李辅国和张皇后在宫中火并,张被李所杀,他也因此受惊吓而死。这岂非也是报应?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是肃宗的长子。肃宗即位后,封他为广平王。又听从李泌和李辅国的劝告,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组织平定安史之乱。肃宗苦于兵力不足,向回纥借师助剿。答应攻破两京后,土地和士人归唐所有,金帛,女子给回纥。唐,回纥联军攻破长安后,李豫拦在回纥军统帅叶护马前说,现在破了长安,如果任由抢掠,那么百姓必然尽死力帮助叛军守洛阳。等攻下洛阳再如约吧。叶护同意了李豫的请求。长安的军民和回纥人都说广平王真是华,夷之王。收复洛阳后,史思明暂时投降,杀了安庆绪。

李豫获胜回长安后,被立为太子。但张皇后一直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她的两个儿子都相继死去。于是她转而支持越王李系,利用肃宗病重,假传圣旨,宣李豫入宫,而积极谋划,准备李豫入宫后将他杀死。李辅国知道也这个消息,于是和李豫一起在皇宫中杀了张皇后和越王。病重的肃宗在床上看到了这一幕,惊吓而死。于是李豫正式即位。

此时国内的形式是史思明复叛,并占领了洛阳,后又被长子史朝义所杀。代宗任用自己的儿子李适(就是后来的德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史朝义兵败自杀。

平灭安史之乱后,由于代宗只追首恶,对归降的安史余部都不予追究,于是造成了安史余部的拥兵割据,著名的河嗍三镇从此开始不再听命于中央。一直到明朝,河北才重新被汉族中央政府控制。各地节度使也分分效仿。藩镇割据始于代宗朝。

李辅国因为拥立代宗有功,又握有兵权,甚至想当宰相。代宗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和李有矛盾,最后将李免去一切职务,后来又秘密派人将李刺杀。却不敢承认。一年后,代宗又将程元振免职。在收拾宦官的同时,又将宰相元载赐死。

代宗当了18年皇帝后死去,他的才能比懦弱的父亲肃宗和昏庸的儿子德宗要强。吕思逸说代宗是阴鸷之主,大概就是因为代宗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而后又把他们除去吧?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是代宗的长子,代宗即位后,就让李适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消灭安史之乱的余波。回纥可汗亲自率兵南下,来帮助唐朝平叛,当时的雍王李适带着部将和随从来见可汗。可是回纥可汗非要李适向他跪拜。李适和他的部下当然不同意,结果4个部下被各打了100鞭子。韦少华和魏琚因为伤势过重而死。此事造成了德宗对回纥的刻骨仇恨。也影响了唐的对外关系。

代宗死后,李适即位。他对宰相很信任,任用杨炎废除租庸调,实行两税法。德宗确实没有知人之明,听从杨炎的话,赐死了代宗时的改革家刘晏。全天下的人都看出来卢杞是大奸,可唯独他看不出。又听信卢杞的话,把杨炎赐死了。

经过一番整顿内政,德宗决定对藩镇开刀。首先讨伐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在已经获胜的情况下,继续进攻魏搏镇时,却因为封赏不当,造成朱滔和王武俊的叛乱,接着河南李希烈又谋反。德宗的企图靠军阀打军阀的做法彻底失败。接着因为赏赐的原因,泾原军5000士兵造反,乱兵打进了长安,德宗跑到了奉天。靠着李晟等人的忠心,最后才平息了长安的叛乱。德宗回到长安后,再也不敢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了。只能一味迁就。

当了26年皇帝的德宗因为太子李涌中风不能讲话,而伤心过重,病死。

唐顺宗

唐顺宗李涌在即位前,因为中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德宗死,顺宗即位。顺宗有一点在唐朝皇帝中排在了第二位,唐玄宗有30个儿子,排第一位,顺宗有27个儿子,居第二。

顺宗执政后,重用原东宫人员,他的棋侍诏王叔文,书法老师王伓被他任命领导永贞革新。但永贞革新从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因为东宫集团内部,大部分都是些寒门,非科举出身的人。缺乏士族的支持。革新的内容又触动了宦官的利益。后来宦官领袖俱文珍利用顺宗身体不好,王叔文官小职卑,限制王经常进宫。使王见不到皇帝。后来,俱文珍又利用顺宗的名义将王免官。终于,宦官们拥立顺宗子李纯登位,顺宗成为太上皇,几个月后死去。王叔文被贬死,革新派其他成员都被贬官。几个月后,顺宗病死。他是有唐一代中,唯一一位在退位后才享受自己年号的皇帝。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是中晚唐皇帝的一个亮点。元和中兴,唐王朝一度回光反照。但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宪宗英明果断,虽然驱逐了王叔文集团,但却继续革新。对待割据的藩镇,采取强硬的措施。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特别是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虽然宪宗有心,但最后还是没有对河北三镇动武,只是接受了他们形式上的归顺。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统一了。

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李纯取得一系列成功后,也开始进取心减弱。晚年追求长生不老,开始服食丹药(李唐的传统),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志宏所杀。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3子。宪宗开始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不幸李宁早亡。宪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而宪宗是代宗的曾孙,所以两人差了一辈,而且还是近亲结婚。宪宗和郭贵妃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影响到了和李恒的关系。宪宗最后很不情愿的立李恒为太子。但时时都想更改之。当时宫中的宦官分为两派,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而另一位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李恽。从宪宗开始,每个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唐穆宗李恒是宪宗第3子。宪宗开始立长子李宁为太子,不幸李宁早亡。宪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而宪宗是代宗的曾孙,所以两人差了一辈,而且还是近亲结婚。宪宗和郭贵妃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影响到了和李恒的关系。宪宗最后很不情愿的立李恒为太子。但时时都想更改之。当时宫中的宦官分为两派,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而另一位宦官吐突承璀一派支持李恽。从宪宗开始,每个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宪宗被杀后,梁守谦和王守澄杀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拥立李恒,是为穆宗。这个穆宗大概是父母近亲结婚的原因吧,智商也有问题。即位后,父亲并非自然死亡,居然不追究凶手(有种说法是他也参与了噬父)他凡事都委托给宦官,自己不理朝政,每天看戏,打马球。著名的牛李党争从穆宗朝开始,元和后已归附中央的藩镇又不听命,重新对抗朝廷。王船山说,穆宗朝,君非君,相非相,帅非帅。穆宗一次和宦官们打球,一个宦官马惊而落马,惊马向他奔来。使他受到惊吓,留下病根(两脚从此不敢着地)。又走了他父亲宪宗的老路,长期服食金石药,终于因此而死。结束了短命的四年皇帝生涯。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穆宗死后,李湛即位,是为敬宗。

敬宗喜爱玩乐这点和自己的祖父宪宗,父亲穆宗酷似。长久不理朝政,每月只上朝3天。也将政事都委于宦官。

100多染坊工混进皇宫,正在玩乐的敬宗受了惊吓。跑出去,一直跑到左神策军营中(敬宗本来想去右神策军营去,因为左右营马球比赛,他总偏向右军,他认为右军肯定忠诚)虽然最后染坊工们被消灭,但敬宗并没有汲取教训。仍然和从前一样,继续玩乐。

牛李党争在敬宗朝是越来越重。党同伐异因为有宦官的介入更加激烈。因为县令崔发处理了在民间胡作非为的小宦官,结果被抓起来,糊涂的敬宗竟任由官吏和宦官们殴打崔发。

敬宗本人喜欢角力,自己身边的宦官不过瘾,又从外面找力士。而且下手非常重,使身边的宦官和力士都受不了。另外还经常责打他们。最后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在位仅两年。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拥立李昂。

文宗一即位,就一反其父,兄的贪玩,怠政。他励精图治,提倡节俭。重视官吏的选拔。即位伊始,对待藩镇横海军的叛乱,派出军队平叛。在耗费了大量军费后,终于平叛成功。

虽然一开始文宗显示出了急于求治的一面,但中晚期的唐王朝已经陷入积弱难返的境地。而且,文宗最大的弱点,就是性格软弱。朝内的牛李党争激烈,文宗对此是毫无办法。曾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朋党难。对于藩镇他也一反开始时的强硬,采取姑息,妥协的策略。

虽然文宗是被宦官拥立,但对宦官非常痛恨。一心想除去。开始利用宋申锡当宰相想尽除宦官,但宋不小心把消息传了出去,结果宦官王守澄诬陷说宋想立漳王李凑为帝。文宗只好舍车保帅,把宋贬官。第二次,文宗提拔了郑注,李训当宰相,想利用他们二人除去宦官。郑,李二人是真正的小人,他们的发迹就靠的宦官。但为了升官,和文宗一拍即合。郑,李二人开始先提拔另一位宦官仇士良,将王守澄架空,后来又将其贬官,毒死。然后准备再诛杀其余的宦官。经过一番准备,李训等以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降了甘露,准备让文宗,朝臣和宦官们一起去看,借着那个机会埋伏甲兵,尽除宦官。可是仇士良等到了后,发现左金吾将军韩约非常慌张,又发现了埋伏的士兵。于是宦官们浹持了文宗,逃跑。然后调集神策军开始捕杀朝臣,株连了很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事变后,仇士良本来想杀掉文宗,但因为部分朝臣和藩镇的反对,才做罢。但文宗也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文宗后来忧愤而死,死前还感叹,人家是受制于权臣,自己受制于家奴。李昂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特别是性格上原因,注定了他的失败。

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第五子,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是中唐继宪宗之后又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文宗死后,宦官仇士良就拥立李炎为帝,武宗即位后就粉碎了另一派宦官刘宏逸等人的政变,又杀了文宗的皇太子李成美。因为牛党不支持他即位,他就任命李党的首脑李德裕为宰相。

武宗即位后,先稳住仇士良,以他拥立有功封他为楚国公。但不久就免去他在禁军中的职务,后来还让他退休。武宗朝没有那种专横跋扈的宦官了。但武宗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宦官问题。虽然他对宦官们在甘露之变后浃持皇帝的做法非常反感。

武宗重用李德裕,对藩镇采取强硬措施,对不听中央号令的泽潞节度使刘稹使用武力。结果大获全胜。使包括河朔三镇的诸节度使又重新在形式上臣服朝廷。

武宗做得最绝的事就是会昌灭佛,在全国除保留部分寺院外,剩下的全都拆毁。僧侣也被迫还俗。从唐开国以后,佛道之争就有之,但象武宗这样做的,在唐还没有先例。主要原因虽然有武宗好道,受道士们挑唆,但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还不交赋税。

喜欢道教的武宗最后也幻想长生不老,死在吃丹药上了。他在位仅仅六年。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没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拥立李忱为帝。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对外关系上,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变后,唐对吐蕃的唯一一次军事上的胜利。

喜欢佛教的宣宗一反武宗所为,重新复兴佛教。使佛教在中国死灰复燃。宣宗虽然将武宗生前宠爱的道士杀死,但很快又走了武宗的老路,也是服食丹药,最后因此而死。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唐懿宗

唐懿宗李凗是宣宗的长子,宣宗生前没有立太子,在弥留之际,托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等准备立自己喜欢的三子李滋为帝,但宦官王归长却拥兵立了李凗,是为懿宗。并将王归长等3人杀掉。

这个唐懿宗是个标准的昏君,喜欢音乐,宴游,不理朝政。将政事全都委托给宰相,而且懿宗朝用的宰相,多是昏官庸宦之辈。政事腐败透顶。

懿宗朝内外交迫,内有两浙农民起义,外有南诏入侵。好容易和南诏讲和,又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镇压了农民起义。

懿宗的好佛,比他老子宣宗还甚。他对要求剃度的人都准许,结果造成百姓都以为僧尼而避税。在皇宫内开始道场,礼佛。在佞佛上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还效法宪宗迎佛骨。

懿宗当了12年皇帝后死去。

唐僖宗

唐僖宗李儇是懿宗第三子,懿宗病危,两个宦官左军中尉刘行深和右军中尉韩文约,废长立幼,立年仅12岁的李儇为帝。

僖宗的天份还是很高的,骑射,剑槊,算术,音乐等,无不精通。幼冲即位,正是贪玩的年纪,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托给宦官田令孜处理,不必向皇帝汇报。

本来晚唐的腐败政事,又加上天灾人祸,终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由于唐政府在剿抚上犹豫不定,措施不力,加上军队腐败,战斗力下降。使农民军越聚越多,在王仙芝死后,黄巢率领起义军在全国流动作战。最后攻进了长安,唐僖宗步玄宗的后尘避蜀。僖宗逃到成都后,在成都向各路节度使封官许愿,又借助沙陀兵来平叛。加上农民军朱温等人的叛变,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后在山东自杀。起义被平定后,以往在形式上听命于中央的节度使们,现在也无视朝廷了。王建据蜀,杨行密占据淮南,钱鏐在杭州割据。和一直世袭的河朔三镇.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汴州的朱温,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唐政权此时已名存实亡了。

当了15年皇帝的僖宗死去。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是僖宗的七弟,和许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样,昭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想对藩镇采取强硬态度。他杀了宦官杨复恭,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宦官的拥兵地位。但也打击了宦官。昭宗虽然有心,但唐朝此时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

昭宗朝主要是朱温和李克用的争夺地盘的战争,而在凤翔的李茂贞也藐视朝廷,最后因为昭宗想罢免他,而进兵长安。昭宗甚至受他的威胁杀了宰相。幸亏李克用出兵打败李茂贞,才解救了他。但对李克用进一步打击李茂贞的要求,昭宗却怕沙陀人坐大而拒绝了。李克用撤兵回河东后,李茂贞又卷土重来,昭宗也被宦官韩全诲劫持到凤翔。朱温为了和李茂贞争夺皇帝,出兵凤翔,凤翔被围了1年多,最后李茂贞服软,交出了昭宗,朱温借机杀了所有的宦官,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

昭宗被救出不久,朱温逼他迁都洛阳。后来在洛阳杀害了他。

昭宣帝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拀,是昭宗的第9子。朱温把昭宗劫持到洛阳后,因为昭宗不能使自己得心应手地独裁,所以杀害了昭宗,立14岁的李拀为帝,成为他的傀儡。昭宣帝当了3年皇帝,就被迫禅让帝位给朱温,近300年的唐王朝最后灭亡了。第二年李拀被朱温杀害。后唐明宗追谥他为昭宣帝。

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

唐玄宗之后的唐朝皇帝之所以不太出名,既和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分裂、丧失东方霸主地位有关,也和之后的历史记录不全或情势太过混乱有关。

一、关于唐朝的皇帝,都可以简单说说

1、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李渊之所以叫神尧,那是他认为他的很多奇迹和古代圣君尧帝相重合,本来嘛,尧帝的国度也叫唐,陶唐。李渊的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因此出身高贵。李渊为人其实极为狡诈,和我们印象中昏昏庸庸被李世民夺位的李渊不同。李渊创唐的功绩绝对是大于李世民的,只不过后来被唐太宗故意贬低。玄武门之变,是李渊虎毒不食子造成的。

2、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李世民的庙号和谥号都模仿了汉文帝(这当然是李治给上的)。李世民的确是一代大帝,天可汗的称号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获得了这个称号,一直传到他的子孙头上,让唐朝即便衰落了,周边各国各族也仍然认唐朝皇帝为宗主。李世民逆取而顺守,但其实他的个人道德绝不像他要求史官描述的那样完美,是汉武帝一类的人。比起汉武帝,唐太宗更会作秀。

3、唐高宗李治:李治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其文治武功其实很优秀,不知道为什么总给人一种懦弱的形象,恐怕是因为他老爹和老婆都太强势。他和武则天的关系实际上更多是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而不是被武则天所控制。在李治统治时代,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都达到了极大繁荣。

4、唐中宗李显:因为两个哥哥的死,武则天的第三子意外登上了皇位,他的一辈子仿佛都身不由己,被母亲、老婆所控制。看了看李显的出生日期,确实显示出这方面的信息。

5、唐睿宗李旦:李旦和李显一样,第一次在位时被他们的老娘所操纵,第二次在位时,又努力去平衡皇家内部复杂的关系,结果皇家内部个个强势,搞得他们精疲力竭,好在李旦家族的结局远比李显家族好,后来的唐朝皇帝都是李旦的后代。

6、武则天:其实属于唐朝皇帝,而是武周皇帝,她的是非,大家熟悉又自有想法,此处不提。

7、唐中宗复位。通过几个大臣发动的政变而复位,结果这几个功臣都没什么好下场。

8、唐睿宗复位。通过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的政变而复位,中宗的皇后韦后被诛杀后,中宗的后裔也都遭殃了。

9、唐玄宗李隆基:大唐神器的转移,都充满着阴谋和血腥。李隆基的第一次政变,干掉了韦后和其三伯父中宗的家族,第二次政变又干掉了其姑姑太平公主、吓得得其老爹赶紧让位。唐朝明君逼父退位这招,可以说不断上演。李隆基之所以叫玄宗,恐怕是因为他对玄祖老子(道祖李耳)的极度崇拜吧,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是某个神仙转世,河南灵宝名字的来历,居然是因为他在灵宝一带挖到了道祖的灵符。好了,玄宗时期,唐朝极盛,四海莫不宾服(是真的四海,不光中华大地,周边各国各族均认唐朝为宗主),却在天宝十四年末陡然发生安史之乱,玄宗逃亡蜀地途中,他儿子肃宗和他分道扬镳。肃宗在灵武自立后,玄宗被迫退位,表演了一场退得极为心甘情愿的闹剧,真是逼爹者恒被坑爹。

10、唐肃宗李亨:李亨的名字改来改去,最后终于叫做李亨,还真亨通。靠逼爹登位后,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肃宗还真收复了长安,还是不错的。

11、唐代宗李豫:直到唐代宗时期,安史之乱才被彻底平定,结果代宗大封那些降将,便形成了河北三镇,从此藩镇割据开始。最倒霉的是,代宗时期,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逃,因为郭子仪的声望以及吐蕃抢完后主动撤退,代宗才回到长安。

12、唐德宗李适:德宗当皇帝的时间很长,刚即位时是既不信邪、又励精图治,结果逼得藩镇都反了,长安被乱军占领,德宗被迫出逃。说起来,这个大叛贼朱泚本来是藩镇里带头服从中央的忠臣,结果却当了唐朝第四个反贼(前三应该是朱温、黄巢、安禄山吧)真是讽刺。德宗成为被迫降下罪己诏的又一位皇帝,然后,他就开始信邪了,对藩镇姑息纵容。只是德宗好敛财的习惯,好像是一以贯之的,好多时候类同于抢老百姓,他也很喜欢那些藩镇来贿赂他。

13、唐顺宗李诵:李诵是个悲情的皇帝,有个牛筋的又不懂事的老爹(唐德宗),又有个强势的儿子(唐宪宗),还没当皇帝呢,他就病重了,不久后死去,以至于他想推动的巨大改革,还没开始已经结束。李诵又是一位被儿子逼的皇帝,而且究竟是不是被弑而死都大不清楚。

14、唐宪宗李纯:唐宪宗是玄宗之后大有作为的唐朝皇帝,虽然他在位时间不太长,却再次在形式上统一了帝国,打败了各路嚣张的藩镇。不过,他刚死,藩镇势力就死灰复燃。有人评论道,李纯克剥耗尽天下人的资财,完成了一统,结果呢???李纯的死也充满疑点,唐宣宗就认为,他爹是给他二哥(唐穆宗)害死的。

15、唐穆宗李恒:唐穆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继位,藩镇就又七拱八翘了,嗯,之后的三位皇帝都是他的儿子,只有最后一位武宗算是英主。

16、唐敬宗李湛:这家伙好打夜狐,结果狐狸没打着,给近侍搞死了。他在位的时间很短。

17、唐文宗李昂:文宗在位时期发生了甘露之变,让文宗感叹家奴们(宦官)当主子的家了。唐朝的宦官专权其实和东汉不同,东汉的宦官不管怎么说,是忠于皇帝的,而唐朝的宦官,自从掌控了禁军兵权,就把皇帝也不太放眼里了。此时,所谓的牛李党争也闹腾得很。

18、唐武宗李炎:武宗任用名相李德裕,在治理上取得比较大成效。但他最出名的恐怕是灭佛了,武宗眼见朝廷收入上不来,于是拿佛徒下手。

19、唐宣宗李忱:好了,唐宣宗是个扮猪吃虎的皇帝,以上三位都是他的侄子,特别唐武宗总是拿他取笑,人家宣宗能装,于是熬过来了。宣宗的统治号称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稳定期,宣宗的运气也很好,人家张议潮自己起兵,从吐蕃手中收复了凉州,居然主动向他归附,因此,宣宗得了个小太宗的称号。宣宗其实是唐朝后期权谋的大家。

20、唐懿宗李漼:唐懿宗一继位,天下就闹腾起来,不但浙江造反,南诏也因为换了新国主而入侵,但人家唐懿宗不管,先把先祖的陵墓拜完再说,沿途浩浩荡荡,花钱无数,扰民无算。唐懿宗的奢侈,是唐朝最后辉煌的见证。

21、唐僖宗李儇:这家伙真个会玩儿,类似于掷骰子选节度使之类的。好吧,黄巢起来了,攻破长安,唐僖宗往蜀地逃了。后来,靠大家努力,收复了长安,他手下的大宦官又得罪了地方实力派的王重荣和李克用,别人又打进长安,僖宗再次逃了。

22、唐昭宗李晔:唐昭宗有明朝崇祯帝一般的悲情,却比崇祯还要无奈。好歹吧,崇祯还有一定实力,有振兴的可能,而唐昭宗却空有壮志,没有实力。各位节度使们把他玩弄于鼓掌之中,最后一个玩弄他的是朱温,强迫他迁都洛阳,不久后杀掉。朱温其实挺冤枉,挟天子没有令到诸侯,反倒担了个弑君的罪名。

23、末帝李柷:他的故事根本没什么可说,此时已经是朱温的天下了,不过暂时待那儿。

二、玄宗之后的皇帝哪位最有作为?

1、无疑是唐宪宗李纯,至少他在极为复杂的局面下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不过呢,他没有解决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只是以武力强迫来名义统一,而且是以克剥百姓为代价的,因此,他一死,藩镇就又起来了。

2、唐武宗也不错,李德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唐武宗的统治很短。

3、唐宣宗的大中之治,是唐朝最后的稳定时期,但不得不说,宣宗喜欢玩儿权谋,这一点和唐太宗很像,因此有小太宗之名,但其他方面,其实大大不如太宗。宣宗的运气似乎不错,赶上了张议潮这种忠臣良将,自愿率土归国。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唐朝有几位皇帝。唐朝有多少年历史

她拥有最强盛的国力!

她拥有最强大的军队!

她拥有最开明的政治!

她拥有最久远的盛名!

她就是唐朝!

一个让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朝代!

看到这个问题,耳边就响起了“话说唐朝”,

大唐从618年—907年,共有289年的历史,

大唐帝国从初唐崛起强势,安史之乱,到晚唐的动乱,共经历了22位皇帝。这些皇帝大多个性十足。

1,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出身贵族世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晋阳起兵,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ps:他好像比较喜欢抢别人的媳妇儿~)

李渊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可谓是英明神武,一代明主!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命尉迟敬德控制李渊,被立为太子。不久逼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设立安西都护,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将各民族纳入到中华文明中来,李世民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没错~就是朕

3,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628年—683年,李世民第九子,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三子。

说到李治我们马上会想到他是武则天的丈夫,影视剧把他演绎的比较软弱善良,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治,是非常有才能的,有作为,很牛逼的一位君王。

李治在位期间,进一步拓展大唐疆域,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

灭高句丽(668年),这个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没能彻底灭掉的小国,终于是匍匐在唐高宗李治的脚下!

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

比较可惜的是李治身体不好,30岁后便各种疾病缠身,据《新唐书?则天武后传》,他的症状是经常发作“头眩不能视”。

是以,后期的朝政大多交给武则天处理。

李治~不只是武则天的丈夫

4,武周时期: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624年—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

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她能够从古代男权社会中杀出一条血路,登上最高的权利可见其能力,而武则天独自统治的时候,

基本也做到了政治清明,赏罚工作,虽然任用酷吏和男宠颇受微词,但是并不影响武则天成为一代明君。

一代女皇武则天

5,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武则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第一次,李治病死后,李显继承皇帝位。

为了摆脱武则天的控制,李显想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升职为侍中(宰相),辅政裴炎表示不可。

李显图一时痛快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

没想到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把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第二次,发动神龙政变后,复位称帝。

李显还被戏称为“六味地黄丸”,

老爸——唐高宗李治,

老妈——女皇武则天,

儿子——少帝李重茂

弟弟——睿宗李旦

侄子——唐玄宗李隆基,

再加上他自己可不就是“六味地黄丸”嘛。

李显死的比较惨,被自己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毒死的。

李显

5,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后,年仅16岁的李重茂为皇帝,即位后不足一个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禅位给叔叔李旦。

6,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武则天第四子,712年,禅位于儿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

李旦

7,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是唐太宗重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

英明果断,音乐造诣很深,颜值也很高。

唐隆元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李旦禅位于李隆基。

唐玄宗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勤于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但是后期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玉环,加上过度自信,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至此,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青年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711-762

唐代宗李毅726-799

唐德宗李适742-805

唐顺宗李诵761-806

唐宪宗李纯778-820

唐穆宗李恒795-824

唐敬宗李湛809-826

唐文宗李昂809-840

唐武宗李瀍814-846

唐宣宗李枕810-859

唐懿宗李漼833-873

唐僖宗李儇826-888

唐昭宗李晔867-904

唐哀宗李祝892-908

至此,辉煌灿烂的大唐王朝就此灭亡。

为什么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而其他朝代没有这样划分

实际上,为了便于研究,古代历史上每个朝代基本都被后人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这是一个从兴到亡的过程。但是我们知道,唐朝还存在一个盛唐,这让大唐显得格外不同,并不能说别的朝代就没有强盛期,而是盛唐太过耀眼,那是一种极致的强盛。万邦来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这也是后人无限怀念的原因,而它的骤然陨灭又是那样的刺痛人心,所以唐朝就独立出来了一个盛唐时期。

唐朝这种特殊的、非常明显的时间段划分还体现在了灿烂的诗歌文化中,每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比如初唐四杰;盛唐的李白、杜甫和王维;中唐的韩愈、白居易;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四姑娘在这里就简单说一下大唐帝国的这四个时期:初唐

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得到了包括关陇集团在内的广泛的支持,四个月之后攻进长安。第二年,宇文化及带领骁果军叛变杀死了隋炀帝,大隋朝正式灭亡,各个割据势力纷纷独立称帝,李渊自然也不例外,大唐帝国建立,李渊就是第一位皇帝。当时的大唐所占有的地盘实际上还是很小的,随后就是李世民南征北战,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党羽,并在626年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下台。

李世民做了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当时中原已经平定,百废待兴,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李世民本人更是成为天可汗,威震四夷。李世民之后就是唐高宗李治,承接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创了永徽之治,并将大唐的疆域扩大到最鼎盛。后期李治的身体长期生病,武则天开始干政,并在李治去世七年后称帝,武周王朝应该是比较保守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大唐的疆域有所减少,对外战事也减少很多。而后就是中宗睿宗为帝时的混乱期。

盛唐

唐睿宗之子李隆基亲手结束了帝国的混乱局面,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天平公主等干政的女性全部被李隆基处死。713年,李隆基正式亲政,那时的他雄心勃勃,改革内政,变换兵制,重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批有真才实干的宰相,实现了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大唐达到了最繁盛时期,万邦来朝。长安城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有百万人口,当时全国的总人口达到了几千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空前繁荣。

但是盛唐并没有维持多久,唐玄宗在执政后期开始倦政,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募兵制的发展以及十大节度使的设立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755年冬天,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拥20万兵力造反,盛唐的荣光被打破。两京沦陷,唐玄宗丢下土地和子民狼狈的往四川逃跑。

中唐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继续入蜀,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并寻求朔方军的支持以图收复失地。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失地,两京很快收复,唐肃宗李亨回到长安,并迎太上皇李隆基回到长安,只是终肃宗一朝,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平定安史之乱,反而朝廷中宦官专政的局势形成。

唐代宗继位之后重用仆固怀恩压下了安史之乱,但是安史之乱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河朔三镇成为帝国新的威胁,并最终形成藩镇之祸,藩镇叛乱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虽然之后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心、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和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也只是让帝国稍微强盛而已,和从前是没法比,而且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强盛。宦官专政、藩镇之乱、朋党之争始终与影随行,即便是再强悍的帝王也没有办法改变。

晚唐

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终于引发黄巢起义,起义如潮水般很快席卷了大半个帝国,大唐皇帝对此头疼万分,但是并没有得当的方法来镇压起义,况且武将都想保存实力以图自立。黄巢起义让帝国最后的尊严全部掉到了地上,从此再也没有复兴的可能,即便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是割据势力真正形成,开始瓜分帝国的土地,唐僖宗和唐昭宗又是那样的无能与懦弱。

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大唐帝国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它退出的很彻底,即便后来出现了后唐和南唐,却与李唐毫无关系,不过是打着唐的旗帜为自己谋私利而已。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了,简单回答如下:

唐朝官员官位实职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二十九级。

官位实职就是官员的实际任职,代表着官员在哪个衙门里办公。

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些一般都是荣誉性官位,只有三公、三师职务的往往是被挂起来了。但初唐长孙无忌、房玄龄都曾只任三公,这时他们的三公位置可不是荣誉性的闲职,而是真正的掌权者,可以开府办公,有一套班子配合。

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以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属于享受三公待遇,往往都参预朝政,算是宰相级人物;

正二品本来是标准的宰相,主要是尚书令,但由于李世民曾经当过这个官位,所以后来尚书令就基本上被空下来,尚书令副手左右仆射成为真正的实职宰相;

从二品是真正的常设性高官,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还有地方上京兆、洛阳、太原七个大州的一把手,安西都护府等五个边境重镇的大都督或者大都护,这些是唐王朝最核心的一批高官。

正三品是省长、部长级别,包括也算是宰相的侍中、中书令,以及各部尚书,皇帝一些直属部门的一把手,武将里的大将军,地方都督或者都护;

从三品相当于副部级,有些是各部门一把手,有的是各部尚书的副手,武将是大将军的副职将军,地方官包括一些都督、刺史,还有一些大都护府的长史等。

四品以下的都是各部、各州郡、各都督府都护府干活的,也有是中小州、都督府、县的一把手,最小的一把手是下县县令从七品下,再往下八九品的纯粹是干活的小官吏了。

这些是大唐行政体系真正的掌管者,一个萝卜一个坑。

如果没有实职,其他散官、爵位、勋官等级再高也是只享受待遇没有实权。

爵位中的亲王享受三公的正一品待遇,亲王的继承者叫嗣王,与郡王、国公同样享受从一品待遇,再往下各个爵位的待遇依次递减;

散官当中最高的文散官是从一品的特进,武散官是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往下也是依次递减;

勋官基本上相当于战斗勋章,靠军功获得,最高正二品的上柱国,往下同样依次递减。

不管靠自己的老子、科举或者是军功,有了一个虚职的官位,就能拿相应的俸禄,享受一定的待遇,这就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算是出仕了。但要是为了有更大的权力,就要争取官位实职,这才算是有差使干,否则只是被养起来的一头猪。

可惜毕竟官位数量有限,四五品散官去争取一个六七品的实职县令也是常见的事情。在争取官位的过程中,这些人“身应役使,有类僮仆,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相当于被借调到某个部门等空缺,除了公务之外还要给上官干杂活,实权还没有小吏大。

唐代政府部门的设置,为皇帝服务的部门与处理政务的部门混杂在一起

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下设六部尚书,各自分领四个司,这是最主要的政府部门。另外还有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与尚书省合称六省;

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部门,单独存在;

皇帝直属机构还有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称作九寺,还有将作监、国子学、十六卫府等,

这些部门的工作有些是与公务有关,有些是直接为皇帝和皇室服务负责吃喝拉撒睡的机构。

相当于皇帝直接管理六省、一台、九寺、将作监、国子学、十六卫府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独立运作,一把手都直接向皇帝负责,理论上宰相只是辅助皇帝决策的团队成员之一,类似现在的扁平化管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宰相的权力也根据皇帝的授权有大有小,贞观年间李世民敢于授权,国事都由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一批人集体决策,宰相权力相对较大;后来皇权越来越集中,宰相也越来越像皇帝的秘书而非决策班子成员。这时也出现过特殊情况,比如李林甫几乎替代了唐玄宗李隆基行使皇帝权力,这也是皇权过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以上只是唐代官位和机构设置的简单描述,而且这些设置还在唐王朝289年间不断的变化,理清这个变化过程是个很复杂的工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读者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关于本次唐朝历代帝王和唐朝在唐玄宗之后,共有多少位皇帝,哪一个最有作为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