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庆功楼”是真是假说起朱元璋,人们总要提到他大杀功臣,讲起下面这则“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人谋反篡位。普通的老百姓他不怕,最怕的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这些人权势显赫,最难以约束。因此,他一想到此,便如坐针毡,日夜不安。偏偏这两年又碰
“火烧庆功楼”是真是假
说起朱元璋,人们总要提到他大杀功臣,讲起下面这则“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人谋反篡位。普通的老百姓他不怕,最怕的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这些人权势显赫,最难以约束。因此,他一想到此,便如坐针毡,日夜不安。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旱涝原出于气象的变化,陨石坠地本是天体运行中的自然现象,但朱元璋很迷信,把这些都当成不祥之兆。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叽咕,胡说“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因而使他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宫廷内外,边塞中原,稍稍有一点异常情况,他便心生疑虑;群臣朝见,议论国事,有人稍稍对当时的政务说了一点不是,或者说的话对不上他的口味,他也陡然生疑,仿佛已经看见了刀光剑影,便认定那是不怀好心。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中的功臣勋将,已被他寻找借口杀了一大批,但心绪还是安定不下来。杀人越多,担心越多,日子越长,疑心越大。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忽又想起许多可疑的事来,心中念道:这样下去不行,必须想个万全良策,方可平安。他想再多搞一些检校和锦衣卫,但细想想,这个办法对于一些功臣勋将,却很不容易奏效。一来他们官大位高,形迹不易察觉;二来他们大多是当年的良友、同知、亲朋、故戚,即使能察到一些蛛丝马迹,也不好从深处置。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惶惶不安。正在这时,又有检校来报:某某大臣又在背地发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听了,顿添焦虑,心里想道:这些人非得从速处置不可!
朱元璋又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建造一座庆功楼,选定吉日,摆下酒宴,功臣勋将,尽邀赴宴,名为庆功行赏。此时,借机放火将他们统统烧死。这样人不知,鬼不觉,干净利索,实为上策。想到此,随即传谕中书,速造功勋册簿;又传谕工部,立即建造庆功楼。
话说工部接到旨谕,尽心尽力,只有几个月的工夫,一座堂皇富丽、巍峨大方的楼房便耸立于宫门之外的一个空旷地方。朱元璋亲自写了匾额,上书“庆功楼”三个大字,挂在楼门上。随后,暗中布置锦衣卫,悄悄地在楼的周围堆上了许多桐油干柴。这一切都是在高度秘密中进行的,宫中不知,宫外不晓,甚至皇后马娘娘和皇太子朱标都被蒙过去了。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苗头,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刘伯温。早在朱元璋决定表贺功臣的时候,他就感到事情有点蹊跷:皇上登基即位已经多年,文武功臣的勋爵已经封了,还搞什么表贺,庆什么功呢?庆功楼建好后,他便暗中窥探,发现朱元璋行事诡秘,又见楼房周围堆满了干柴,而且都是检校和锦衣卫亲手干的。这时,他已明白:朱元璋要对众位老臣下手了!刘伯温虽然猜中了底细,但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只能在暗中怨恨道:朱皇帝,你忒狠毒了呀!想想那些南征北战、驰杀疆场多年的功臣勋将,转眼间就要身投烈火,命丧无辜,情不自禁扑簌簌地流下两行热泪。但是,事到如今,也没有办法了,只好设法自己逃脱出去。他思索已毕,觉得事不宜迟,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馈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让他也尝尝庆功楼上的烟火,因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曾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便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吧!”随用朱笔划了一个“准”字。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刘伯温获准还乡,得免一死,心中暗自庆幸,即刻动身。行前,许多大臣都赶来送他,看见徐达时,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低声抽泣起来。原来徐达素来跟刘伯温要好,刘伯温又念徐达为人忠厚,勇武过人,在朱元璋夺取帝业的过程中,屡立战功,论勋劳算作一等,因此,对他特别同情。刘伯温一哭,徐达倒看出问题来了。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他,又如此悲伤,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事么?”刘伯温看看左右,含而不露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等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地跟着皇上,切勿离开一步,事后便知,记住了啊!”徐达听了,半知半解,但又不好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几天,便到了朱元璋所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他们哪里知道皇上已经将他们赶上了断头台。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位老臣后,又是问寒,又是问暖,一时间一座庆功楼上,笑语喧哗,欢声四起,好不热闹。
叙谈了一会儿,酒宴已经摆好。太监、侍役前来奏报,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今天特设宴席为大家庆功表贺,就请入席吧。”众位老臣,更加高兴,随即一个个都入了座席。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旁边,两只眼睛时不时地盯着他,一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带头举杯说:“众位爱卿伴我多年,功勋盖世,今日特为诸位庆功,略表一点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罢一饮而尽。众位老臣听朱元璋的话儿说得甜蜜透心,又见他先喝了一杯,一时感激不尽,便齐声地喊道:“谢主隆恩,圣上万岁!万万岁!”也都一饮而尽。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随即斟满一杯,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一连喝了三杯,朱元璋心想:事情宜早不宜迟,何必拖延时间呢!于是,便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开怀畅饮,少时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下楼而去。众位老臣觉得他是皇上,龙体健康要紧,又怕冒犯了他的尊严,也都没有强留;反之,朱元璋一走,落得个自由自在地畅饮,倒也惬意。

大明王朝“开国六王”之“中山王”徐达
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立即想起了刘伯温当初的交待,连忙不声不响地也站了起来,紧走几步,追上了朱元璋。这时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后面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徐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何事?”徐达听问,只好豁出去实说道:“万岁我主,你当真还能一臣不留吗?”朱元璋听了,两眼一愣,知道徐达已经看出了用意。他本想立即发作,撵徐达回去,只因眼前的事情不能声张,又怜他昔日功高,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没有责难他,用手拍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这事你既知道了,也算你我君臣缘分非浅,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说罢,给徐达指了一条路,两人分别消失在黑色的夜幕里。
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转眼工夫,整座楼便淹没在火海中。可怜那些功臣老将,一生戎马疆场,出生入死,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未想到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却被付之一炬,顿时灰飞烟灭,惨像目不忍睹。

传说中的“火烧庆功楼”
以上这则有名有姓的“火烧庆功楼”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呢?答案:这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件。但世人认为故事讲的不是真实的历史,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所以代代流传。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呢?就是朱元璋登上帝位后,多疑猜忌,屡兴大狱,暴虐滥杀,到他死之前,功臣宿将几乎杀尽。
据史料记载,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时,有7人封公、30人封侯,之后又陆续两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加上零散封侯,他先后封公11人,封侯57人。为了禁止功臣骄横和不法行为,朱元璋三令五申,除了洪武五年颁布的《申戒公侯铁榜外》,还于洪武十三年颁布了《臣戒录》、洪武十九年颁布了《至戒录》、洪武二十一年颁布了《大诰武臣》,都是针对勋将功臣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所警戒。可是有些功臣居功自傲,不听禁令,倚仗权势,侵夺民田,干预民事,与朝廷争劳力,影响朝廷税赋,成为朝廷不安定因素。这些,朱元璋是不能容许的。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朱家江山的明天,他决定效仿越王勾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扫除卧榻之侧的威胁。
朱元璋大杀开国功臣,主要集中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朝开国以后,大臣多出于皇上淮西故里,他们因为伴随朱元璋建国有功,被封赏恩宠,成为新权贵,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很大实力。当外部敌人无力与明王朝抗衡时,朱元璋开始对王朝内部的王侯将相的权势放心不下。为了加强皇权,削夺相权,他首先发起了胡党之狱。胡惟庸,淮西安徽定远县人。早年投奔朱元璋,因亲威李善长推荐,洪武三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又擢为右丞相,再升为左丞相。他自恃皇上信任,又有元老李善长后台,就专断独行,军国大事往往擅权不报。任相七年,结成以门生、故旧为主的政治集团,构成了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直接部署军队和检校,以“擅权枉法”罪名捕杀胡惟庸。胡惟庸被处死后,党狱并没有就此完结,而是延续十年之久,株连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大将军蓝玉。蓝玉,定远县人,作战勇敢,战功赫赫,被封为凉国公。常遇春、徐达死后,他总揽征战,功高骄横,多行不法。他带兵多年,麾下有骁将千数人,因此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 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将其逮捕下狱,抄斩三族,连坐被诛者一万五千多人。胡、蓝两案,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共诛杀四万五千多人,开国功臣和军中勇武之士几乎被斩杀殆尽。
胡蓝两案以外,还有许多功臣被杀:洪武八年德庆侯廖永忠以僭用龙凤不法等事赐死;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死;洪武十七年临川侯胡美犯宫禁被赐死;洪武二十五年江夏侯周德兴因建造的住宅超规定被诛;洪武二十七年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被赐死;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崇山侯李祈被诛。另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因功大而赏薄,心怀怨情被鞭死;外甥李文忠位列功臣第三位,也被赐死;位列功臣第一的徐达生背疽,也因吃朱元璋赐的蒸鹅,不几天而死。据《明史》记载统计,洪武三年封赏的37位功臣中有15人先后被杀头、两人被充军除爵;37位功臣的第二代又有5人被杀、9人被充军除爵;37位功臣两代中有31人被杀或充军除爵。总之,洪武年间所封的11公、 57侯得以善终的不多。明史专家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在评说这个问题时云:“功臣宿将侥幸得以善终的有几个例子:一个是汤和交还兵权,他是朱元璋同村子的人,一块儿长大的看牛伙伴。徐达、李文忠死后,元璋想要解除诸宿将兵权,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汤和懂得老伙伴心事,便首先告老。元璋大喜,立刻派官给他在凤阳修建府第,赏赐礼遇,特别优厚。另一个例子是曹国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归还庄田和佃户,……二十六年李景隆交还庄田六所,田地山塘池荡二百余顷。郭英交还佃户,依法纳税。这两人在洪武朝都没有出事。”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朱元璋诛杀功臣:“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以上这些就是历史的真实,也是朱元璋真实的内心世界——及早剪除足以威胁皇权的势力,以巩固自己辛劳一世打下的大明江山。《火烧庆功楼》就是以这些历史的史实为背景演义出的民间故事。虽然不是正史,但比正史更集中、更形象、更生动地反映了朱元璋雄猜好杀的天性和诛杀功臣的目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