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它的人口占到中国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汉族”这个称呼,是从汉代以后叫起来的,在汉代以前,并没有这个叫法。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汉代以前的这个族群仍然称作“汉族”。王桐龄(1878—1953),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学习历史的学者,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众所周知,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它的人口占到中国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汉族”这个称呼,是从汉代以后叫起来的,在汉代以前,并没有这个叫法。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汉代以前的这个族群仍然称作“汉族”。

王桐龄(1878—1953),中国第一位出国留学学习历史的学者,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一版)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做了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汉族,也就是所谓的“炎黄子孙”们,主要居住地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即现在的甘肃东部、陕西中部、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西部这些地方。在此范围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民族居住,他们的居住地也都在现在中国疆域范围之内,不过他们不是汉族。
一,与汉族发生密切关系并被融入汉族的东夷。
东夷居住地在现在的山东半岛和安徽、江苏北部,史书称之为东夷。东夷文化相当发达,与中原居住的汉族差别不大。东夷分裂成若干小部落,与周初分封在山东的齐国、鲁国经常发生冲突,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纷争,齐国统一了山东一带,楚国占领了安徽、江苏北部,这些东夷部落才被削平,归化成了汉族。
依王桐龄的说法,这个地方的居民,继承了东夷人的强悍勇鸷风气,每到某个朝代鼎革之时,此地人民必先发难。他举例说到,秦末的刘邦、项羽,西汉末年的赤眉,东汉末年的曹操,唐代末年的黄巢、朱温,元代末年的朱元璋,清代末年的捻军,都是这一带的人首先发动武装斗争的。

二,与汉族发生密切关系并被融入汉族的南蛮。
这里所指南蛮有许多支。
第一支叫越,占领浙江绍兴一带,自称是夏后氏少康苗裔,逐渐向北发展,国号叫“越”。经过几百年发展渐成大国,与晋国、楚国争霸于中原。后来越国被楚国灭掉,楚国又被秦国灭掉,这样越国人民逐步被汉化。
第二支叫荆舒,其中荆分布在湖北,舒分布在安徽中部,他们都和苗有血缘关系。在商代时,荆人已经很猖獗,舒人在周初也很跋扈。荆人这一支发展成楚国,它以湖北秭归县为根据地,向东发展,占领湖北大部,又吞并了周分封在汉水流域的几个小国,并越过秦岭北上,与齐国、晋国争霸中原。楚国极力模仿汉人,又把舒国兼并过来,这样,整个楚国、舒国都完全汉化。
第三支叫群蛮,分布在西南地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他们也和苗有血缘关系,不过这些分支文化十分落后。秦昭王设立黔中郡,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北部归于中国,汉武帝时又置益州郡,于是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也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云南哀牢归顺,置永昌郡,这样整个云南都归入中国版图。
第四支叫闽,分布在福建,他们与苗血缘关系近,和汉族血缘关系远 。春秋时被越国统治,后来归楚国统治,再后来归于秦朝。秦亡后,越人复国,建立闽越国。汉高祖封他为闽越王。到了汉武帝时期灭掉闽越国,把他们迁徙到长江与淮河之间地带,与汉族杂居。南北朝时期,汉族南迁,在福建设立建安、晋安两郡,留在当地的闽越人也被同化为汉族。

第五支叫瓯越,占有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他们自称是越国后裔。汉武帝封他为东海王。后来闽越攻击瓯越,瓯越人迁入内地,居住在江淮之间。东晋时汉族南下,汉人涌进瓯越地区,与当地瓯越遗民杂居,慢慢瓯越人消失了,都成了汉族。
第六支叫南越,占领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属于苗族血统。秦朝时被统一,秦在此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向这里移民五十万人。秦亡后,赵佗自立南越王,汉武帝灭南越,在此置九郡,把居民迁往江淮间,逐渐把汉族移居此地,南越逐步汉化。

三,与汉族发生密切关系并被融入汉族的西方民族及西戎。
西方民族指的是蜀、巴和庸。
蜀位于今四川省西部,此族文化较高,与汉族血缘接近。四川西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合农业发展。四周有高山,中部有平原,外族不易入侵。黄帝时,此族曾与汉族皇室通婚,在周伐商时,蜀站在周一边。战国时代,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破蜀,蜀被秦兼并,后又经过两汉三国,当地居民完全汉化。
巴位于今四川东部,巴江、嘉陵江沿岸,世代与蜀为仇。战国时被楚国灭,后楚国被秦国灭,这个地方归于秦。其中有一部分反叛,东汉光武帝派刘尚率军队击败,把他们迁移到了湖北武昌、汉阳一带,后来逐渐同化为汉族。
庸位于今湖北西北部的汉水流域,北边隔一座秦岭与汉族区分,南边隔一座巴山与巴人分开。在周伐商时,协助周灭商。战国时期与楚国为敌,后被楚、巴和秦分割亡国,逐步融入汉族。

西戎主要指的是羌族,以及后来的藏族。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位于青藏高原和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部。西周中叶以后,经常与汉族发生冲突,周穆王、周夷王两代多次攻击西戎,无功而返。到了西周末年,西戎中一支,名叫犬戎的,攻破西周,杀了周幽王,西周随之灭亡。后来,西戎中一支名叫陆浑的,迁到洛阳南居住,后来汉化。再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再加上秦与之周旋,陕西和甘肃一带西戎逐渐汉化。远居青藏高原的继续保留民族特色,他们就是现在的藏族和羌族。

四,与汉族发生密切关系并被融入汉族的北狄。
中原汉族所称的“北狄”,他们的成份极为复杂。王桐龄先生说,北狄分为两支,一支是位于东北地区的通古斯,一支是位于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他把那时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是不恰当的,因为蒙古族形成的很晚。在春秋战国时期,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居住的都是非常原始的部族,基本是以部落形态存在,还不能称之为民族。据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北方就有部落叫荤粥,这个部族在夏代叫淳维,到了西周时叫猃狁(xian yun),《诗经》里就有关于猃狁的记载,这就是后来的匈奴。中原民族在春秋时期就和北方的匈奴打交道,可见当时北方居住的主要是匈奴。
北方部族其中有一支,名叫獯鬻(xun yu),经常南下进犯各诸侯小国。当时的燕国、邢国、齐国、鲁国以及现在河南境内的卫国、温国、郑国、宋国,无不受其侵略。甚至攻破洛阳,几乎把东周推翻。齐国丞相管仲,号召山东、河南、淮北、河北众诸侯国,组织同盟抗击獯鬻。当时北狄一部落名叫山戎的,正在大举攻燕国。管仲率军救燕,击败山戎,把大片土地归了燕国,燕国从此强大起来。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早就像北狄那样披发左衽了。意思是被北狄灭掉了。位于山西的晋国,屡次出兵攻击北狄,终于收复山西、河北北部的土地。到了战国末期,长城以南的狄人已经全部归化成汉族。

上述各支外族,除北狄和西戎居住在戈壁和高原外,其它东夷和南方各族,均居住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区,并且都在河流附近。这样的地方很适宜农业发展,他们逐渐变成农业国,与汉族生产、生活习俗相同。
由于春秋时期汉族与周边各族融合,到春秋末期,形成了七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到了战国末期,秦兼并六国,更是促进了各族互相融合,于是汉族更加强大。
汉族历来没有种族界限,对于外族在内地杂居者,向来没有歧视之见,所以通婚之事自古有之。此外,有许多外族优秀人士,在朝廷任文武官职者也不在少数。秦大力吸纳各族优秀分子聪明才俊,协助汉民族废封建,设郡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变得更富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