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指什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以及哥德巴赫猜想指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以及哥德巴赫猜想指什么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2.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3. 哥德巴赫猜想指什么
  4. 哥德巴赫猜想通俗解释
  5.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意思啊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证明进程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

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积。”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

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

1957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积。”

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

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扩展资料猜想提出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

例子多了,即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

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

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17世纪德国数学家卡尔·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有关素数的猜想,他提出的该猜想声称: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该猜想尚未被证明,是数学界80余年来最著名的未解之谜之一。

哥德巴赫猜想指什么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

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6=3+3,8=3+5,10=5+5=3+7,12=5+7,14=7+7=3+11,16=5+11,18=5+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验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Theorem)?”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後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1+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证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後证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

最终会由谁攻克”1+1″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哥德巴赫猜想通俗解释

哥德巴赫猜想,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任何一个素数或合数都可以化成多个1相加。

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正好化成,每个元素都是1的n×m矩阵。

任何一个素数在化成每个元素都是1的n×m矩阵时,元素不足,即不完全矩阵。

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化成每个元素都是12×n矩阵。

通过矩阵图形特性,可以拆出来两个每个元素都是1的不完整矩阵。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意思啊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6=3+3,8=3+5,10=5+5=3+7,12=5+7,14=7+7=3+11,16=5+11,18=5+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验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5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