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补土派的代表人物的知识,包括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本文目录路志正属于什么学派中医有哪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补土派的代表人物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补土派的代表人物的知识,包括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路志正属于什么学派
是“路氏医派”。
路氏医派经国医大师路志正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继承创新路氏医派诞生于河北,主要继承了河间学派及家学。
路氏医派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调中思想调中即调脾胃,路志正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的杂病治疗。
中医有哪些流派啊
历史上中医共分八个学派。加上民间及网络流传火神派及新兴的学院派为十个学派。
一,伤寒学派:主创人,东汉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辨正论证基础。晋唐时期伤寒论成书。历经晋、唐、元、明、清数百名学者的硏究探索形成了近两千多篇的专著,成为伤寒学派以脉、证、方、治入手,以六经辩证解释了八纲辨证机理。提高了中医临证水准,从而使伤寒派成为中医、和日本汉医的主流。
二,寒凉派:主创人,金、刘完素河间人,提出六气化火之说,施治多用寒凉药。为温病学創立了基础。
三,易水派:主创人,金、张元素,河北易水人。以脏腑的寒热虚实发生演变来用药,创造了脏腑病机学说。
四,攻邪派:主创人,金、张从正,认为病从邪生,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五,补土派:主创人,金元、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主,注重后天脾胃。故以温补脾胃为主。
六,滋阴派:主创人,金、朱丹溪,认为人多阳亢阴虚。故多用滋阴降火。
七,温?派:主创人,明、薛已、张介宾等重视命门水火的硏究,探索脏腑虚损的病机,故善用温?。
八,温病派:主创人,明、吴有可,清、叶天士,因瘟疫流行,提出了温疫,和温病学说。使后人在疫情中受益匪浅。
九,火神派:主创人,清未、郑钦安,四川人。主张阳主阴从,以火立极。临症善用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袪沉疴痼疾。
十,学院派,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中医的于时俱进。中医学院历届毕业学生,及各中医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医师都具有中西医技能。多运用西医的诊断治疗加中医的辨证论治,使中医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黄芪怎么用补气补脾
李时珍称黄芪为“补药之长”,而俗话也说:“外行吃人参,内行吃黄芪”。黄芪真有这么牛吗?黄芪确有补气升阳,温脾肺的功效,但这也得对症来用,不然也全白搭。
为什么黄芪被称为“补药之长”?
我们都知道黄芪补的是“气”,那么“气”又是什么?气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简单说就是先天从父母哪里来的,以及后天通过营养及肾、脾胃,肺的功能从自然界里得来的。很显然黄芪补“气”,就是一种从食物中来补得气的方法。
当然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容易理解这“气”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气对我们有多重要?
所谓“百病皆生于气”这个说法是有依据的,《素问》中就有:“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人的七种情绪,都会影响到气。
其中:
怒则气上,是说过于愤怒会影响肝气的运行,导致肝气上逆,让人面红目赤、吐血,甚至昏倒;
喜则气缓,是说过于高兴就会让心气涣散,精神不集中;
悲则气消,是说过度悲伤会导致肺气抑郁,让人意志消沉;
恐则气下,是说恐惧会伤肾,所以有人会被吓得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是说受惊后,气就会到处乱串,让人惊慌失措,进而导致疾病;
思则气结,是说有思过度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让人腹胀、食欲减退。
气不足会怎么样?
既然明白了气对我们的重要,那么气不足我们会怎么样呢?
气不足,人就会虚,气不足我们会经常感觉到劳累,疲惫,记忆力变差,抵抗力降低(因为没有了气的保护),性能力下降,冬天的时候手脚冰冷,夏天的时候四肢发热。
通常来说我们要么过度劳累,气会被过度消耗,导致“气不足”;因为营养的补充不足,或者不够平衡也会导致气不足;情绪的影响也会导致气的消散,导致气不足。
而这个时候“补气”就很有必要了,而黄芪则是很理想的补气药,黄芪功效如下:
甘温归脾肺,补气升阳固表卫,利水消肿托疮肌,中气下陷脾胃,
肺虚表虚自汗出,气虚外感诸证退,水湿浮肿尿不利,气虚血亏面黄萎,
气血不足疮疡陷,溃久不敛或不溃;气虚便血及崩漏,关节痛麻身不遂,
气虚津亏之消渴,生地麦冬花粉瑏瑡配。
可是有的人发现,很多人都说黄芪泡水喝怎么怎么的……但是自己尝试过的人就知道,那味道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这黄芪该怎么用?补气补脾该如何搭配?每次用量如何呀?
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一点,黄芪根据用途分为两种,一种是生黄芪,一种是炙黄芪。一般来说益气补中我们主要用的是蜜炙黄芪。
黄芪搭配
搞清楚以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谈搭配,如果是蜜炙黄芪可以用5~10g开水泡10~20分钟代茶饮用,而且跟茶水一样,可以反复的冲泡。当然也可以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有所搭配:
1.黄芪枸杞茶比较适合体力不好,精神不集中,长期疲劳、睡眠不好的人;
2.黄芪山楂茶适合气虚型的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人;
3.黄芪搭配金银花阴虚火旺的人喝黄芪可能会导致上火,但是搭配金银花可以有所中和;
4.黄芪麦冬麦冬滋阴润肺,对气虚津亏导致的口渴、肺燥咳嗽、便秘等有一定改善作用;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黄芪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感觉很多问题都能通过黄芪补气来得到改善,实则不然。
比起“补气”更要“调气”
现在我们在回到前面所说的气的重要性,我们说了气与我们的七情牵动,一方面我们只是表明气与我们的身体健康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也不要忘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实有的时候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气不足,而在于气没有正常运行。
虽然有的人气很充足,但是被七情所支配,气不能正常地运行,在体内乱串,中医称之为“气机失调”,“奇迹失调”的表现的表现如何呢?其实在前面我们已经在七情对应的气机中就已经阐述过了,这里不过多赘述,主要说的就是要怎么“调气”。
《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养生调气的良方。淡去各种名利,放下各种欲望和贪婪,学会放下,心气平和,真气自然流通,心要清静,不要过度动用心思,不要过度让身体劳累,但也要适当的活动运动,如果能达到这些,那么疾病也会离我们远去。
总结
针对黄芪补气补脾来说,应该选择炙黄芪,一般来说是用蜂蜜炙过的黄芪。其次,黄芪补气补脾可以单独泡水喝,也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上一些有益的其它养生药材。虽说黄芪为“补药之长”,主要是因为它能补气,突显其实是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可总的来说,很多问题其实不在于“补气”,而在于“调气”,而气与我们的七情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更要调节管理好我们的情志,养生并非依靠吃点什么喝点什么。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请给我点个赞再分享出,要是还能给我关注的话,我认为一定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
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卒于元宪宗元年。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学术内容:
李氏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精气的输布依赖于脾气之升,湿浊的排出依赖于胃气之降。这样,李氏对脾胃升降作用的认识,从单纯对消化的作用扩展为对精气代谢的作用。人身精气的转输升降,依赖于脾胃的升降来完成。
脾胃的升降作用对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将会出现多种病证,“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没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这里,李氏将内伤病归纳为两种病变,一种是升发不及而沉降太过;另一种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这样,脾胃升降失常则成为内伤病的主要病机之一。
补士派的代表人物及学术观念
补士派代表人物是李杲,金元真定(今河北保定)人,系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派别称补士派,他倡导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所以被称为脾胃派。
学术观点是元气强弱,胃气为本,调理脾胃,老年当先,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和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