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荣誉,彼此忠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公元前三七八年,在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伊俄拉俄斯墓前,一百五十对彼此相爱的底比斯精锐战士,双双携手,郑重宣誓。这便是接下来,葬送斯巴达勇士的超级精锐军团,底比斯圣军。这支三百人军团的特点,贵族出身,不仅个人战斗力要强悍,还必须是两两的同性相爱关系。贵族出身,是因为那时候,打仗
“追随荣誉,彼此忠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公元前三七八年,在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 伊俄拉俄斯墓前,一百五十对彼此相爱的底比斯精锐战士,双双携手,郑重宣誓。
这便是接下来,葬送斯巴达勇士的超级精锐军团,底比斯圣军。这支三百人军团的特点,贵族出身,不仅个人战斗力要强悍,还必须是两两的同性相爱关系。
贵族出身,是因为那时候,打仗,武器和铠甲,都是要自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有这些装备。个人战斗力强悍这点,不需要解释。可为什么要都是同性恋人呢,这个会让我们现代人感到难以理解。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得说几句当时古希腊地区的一些文化背景。
同性才是真爱,异性只为繁衍后代。古希腊人,是这句话的忠实拥趸。在那个时代,古希腊崇尚男子的绝对地位。就是爱情,也以男子之间的同性为崇高。
不仅如此,古希腊人还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有纵欲之嫌,不值得提倡。而在底比斯地区,这种同性至上的感情恋爱观,有着大量粉丝支持。
可以娶个女人传宗接代,但那不是应该推崇的爱情,有一个同性情人,才是提升逼格的首要条件。
在战场上,随时随地会死,每时每刻都是危机重重。这种极端环境下,你和你并肩战斗的伙伴,面对强大的敌人,要靠什么做到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呢?那自然是彼此之间的爱情。
只有彼此之间牢不可破的爱情,才能让两个强悍的战士为了彼此,奋不顾身的同敌人厮杀,在战友受伤或者垂死之时,不会懦弱的逃走,丢下战友。
这三百精锐战士,如果是一百五十对同性情侣,有深厚的基友情作为纽带,哪怕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敌,也一样能激发出强悍战斗力。
为什么这样设定呢?因为创建这支部队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强大的斯巴达军团。对,没错,就是那个曾经在温泉关以三百勇士对抗波斯大军的斯巴达。
这些同性恋人,精锐战士,又为什么要在 伊俄拉俄斯的墓前宣誓呢? 伊俄拉俄斯这个名字,我们很多朋友可能都不熟悉。
然而他的叔叔,也是他的同性终身伴侣,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的力量之王,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都是同性恋人,又都是精锐战士,自然要在 伊俄拉俄斯的墓前宣誓,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支三百人的军队,是精锐的职业常备军,常年保持训练提高战斗力。这点来说,他们与希腊其他城邦的军人不同。其他城邦,即使斯巴达,也无法让战士完全脱产,成为职业军人。而雅典,则没有完全脱产这说法,都是打仗就拿起武器,打完仗就回去种地。
对比起来,这支三百人军队本身都是强人,又长年累月的一起艰苦训练,战斗力超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他们还有一个神圣职能,就是参与主持各大神庙的神圣祭祀活动。也正是因此,这支军团,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底比斯圣军。
作为那个时代重装步兵里神一样的存在,底比斯圣军的历程可以分为这样四个阶段:小试牛刀,大展神威,巅峰一战,烈士悲歌。
底比斯圣军的创始人高吉达斯将军对于这支圣军的理解和使用,都不够到位。他把圣军,像胡椒粒一样洒在军团的前沿。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给其他步兵打个样,圣军战士强悍的战斗力,可以起到战场兴奋剂的作用。
这时候的圣军,并没有多么出色的战绩。直到圣军的指挥权,被交给抵抗斯巴达的两位领导人,佩洛皮达斯和伊巴密浓达。他们将圣军集中在一起,作为最锋利的尖兵突击队使用。这一改变,让底比斯圣军脱胎换骨,直至成为斯巴达战士的终结者。
底比斯圣军的小试牛刀一战,就是公元前三七五年爆发的泰吉拉战役。这是一次发生在阿波罗神庙附近的遭遇战。尽管斯巴达军队人数占优,却被底比斯圣军一举突破右翼,斩首两位指挥官。
斯巴达军队右翼崩溃,加上指挥官的战死,导致了战役失败。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斯巴达军团没有在人数占优的形势下获得胜利。
这一战,也打破了斯巴达军团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前斯巴达战士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很多时候都是不战而胜,敌人还没开战,就已经投降。而这一次的失败,也掀开了斯巴达走向衰落的序幕。
在公元前三七一年的留克特拉战役,则是底比斯圣军的大展神威。底比斯军队九千人,面对一万两千人的斯巴达军团。指挥官伊巴密浓达采用了他独创的斜形战线。
把最精锐的底比斯圣军和精锐士兵,都部署在左翼,以求在开战时,快速击破斯巴达的右翼。而斯巴达国王克里昂布鲁图斯,则布置了传统的斯巴达方阵,他亲率七百人的精锐卫队在右翼充当核心。
当底比斯圣军发动冲锋时,三百圣军对战七百人的斯巴达国王卫队。底比斯圣军悍不畏死的作战,完胜人数两倍自己的斯巴达精锐。斯巴达国王克里昂布鲁图斯战死当场,斯巴达的大溃败,标志着斯巴达的霸主地位被终结,从此,古希腊进入底比斯时代。
面对强大的底比斯,雅典和斯巴达这对老冤家再次联手。公元前三六三年的曼丁尼亚战役,是底比斯单挑雅典斯巴达联军。这一战,也是圣军的巅峰一战。
这一战,几乎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参加了。双方都出动了两万到三万的重装步兵。曼丁尼亚战役,也是古希腊最庞大的重装步兵战役。
雅典和斯巴达的联军,曾经古希腊的两大巨头合体,依旧挡不住底比斯圣军的锋芒。以圣军为尖刀的底比斯左翼军,在与雅典斯巴达联军的右翼对战时。以爱之名,悍不畏死的圣军,又一次小宇宙大爆发,击溃了联军的右翼。
曼丁尼亚战役,是底比斯圣军的巅峰之战。在这一次最大规模的步兵战役中,圣军的表现依旧如太阳闪耀。让人遗憾的是,圣军的最佳使用者,底比斯的统帅伊巴密浓达被斯巴达士兵的长矛击中,不幸战死。
曼丁尼亚战役之后,底比斯彻底主宰了古希腊地区。不论雅典,还是斯巴达,都就此衰落下去,一蹶不振。让人惋惜的是,这时的底比斯,却没有了足够英明的领导人。
底比斯的霸权,如同昙花一现,快速消退。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个十五岁的小国王子,后来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单说腓力二世,估计很多朋友都不了解,但是他的儿子,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腓力二世在十五岁的时候,作为人质,被送到底比斯城邦待了三年。这三年时间,他和圣军成员,有过很多接触,对于圣军的战斗方式,非常了解。在他回国继承王位之后,很快就敲响了底比斯的丧钟。
公元前三三八年的喀罗尼亚战役爆发,三万重装步兵,两千骑兵的马其顿联军,对战人数相当的底比斯雅典联军。作为最精锐的军队,底比斯圣军被布置在联军最右翼,这也是希腊的传统。而与之相对应的,马其顿联军左翼的指挥官,正是十八岁的王太子亚历山大。
大战开始,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亲自指挥右翼军团,先是佯装后撤,诱敌深入,将希腊联军的左翼军团拉长,侧翼薄弱地带被暴露出来。同时,他利用了希腊联军右翼中雅典战士的经验欠缺和体能不足的缺点。
特意拉长战斗时间,在雅典战士体能耗尽后,发动猛攻,将联军左翼击溃。而右翼的战斗,十八岁的亚历山大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
在指挥马其顿步兵方阵以长矛抵挡住圣军的冲锋后,亲自率领马其顿精锐的伙伴骑兵,冲进希腊联军右翼,冲散联军阵型之后,绕到圣军后方背刺。腹背受敌的底比斯圣军,全部英勇战死。也有一种说法,是三百圣军阵亡二百五十四人,因为后世在圣军墓地,挖掘出了二百五十四具尸体。
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描述道:“胜利后的腓力二世视察战场,他停在300位勇士的尸体前,看到每个战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伤口,每两具尸体紧紧挨在一起,于是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全部由相爱的勇士组成的“圣军”,他抑制不住眼泪,说道:‘无论是谁,只要怀疑这些人的行为或者经历是卑劣的,都应该被毁灭。’”
底比斯雅典联盟,与马其顿王国的喀罗尼亚战役。奠定了马其顿王国的霸主地位,这也是曾经强大的底比斯圣军最后的烈士悲歌。作为斯巴达勇士的终结者,底比斯圣军以爱之名,爆发出来的超强战斗力,惊艳了历史长河。
哪怕是最后的覆灭一战,圣军依旧用牺牲,来回应了当初在 伊俄拉俄斯墓前彼此所立下的誓言,追随荣誉,彼此忠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