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幕之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成了忙人,每日对接四五家媒体的采访需求成为常态。春节期间索性在家里架起手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视频对话,将“冰墩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递出去。大眼睛、圆肚子、内八脚、爱心肉垫,面部占据全身超出一半的面积、站立时身体微微前倾……这个春天,冬奥顶流“
冬奥会开幕之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成了忙人,每日对接四五家媒体的采访需求成为常态。春节期间索性在家里架起手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视频对话,将“冰墩墩”背后的中国故事传递出去。
大眼睛、圆肚子、内八脚、爱心肉垫,面部占据全身超出一半的面积、站立时身体微微前倾……这个春天,冬奥顶流“冰墩墩”出圈,引得无数人呼唤“一户一墩”。
“不光我没料到,整个团队都没料到会那么火。”曹雪激动地说,“冰墩墩”花费了团队以及冬奥组委专家足足七个月的时间。“一墩难求”的现象让他们从刚开始的激动、欢喜,化作最后的感动。
倏然而至的聚焦,反而使得曹雪更冷静地思考。这位生于江南,成于岭南的设计师,期望跳出设计圈,借他山之石将“冰墩墩”出圈的经验梳理出来,从学理层面归纳成理论,为大家提供创作思路。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
“冰墩墩”冰壳之下的软和暖
赛场内外特许商品零售店排起长队;网友自制各类“冰墩墩”艺术品……连日来,吉祥物“冰墩墩”成为北京冬奥会赛场之外最令人瞩目的焦点。
在新冠疫情全球范围内暴发的背景下,“冰墩墩”站在冬奥会这一国际平台上,不仅仅只是吉祥物,还肩负着传播友谊、爱和温暖的使命。在它身上,象征中华文化的熊猫与充满未来感的冰壳巧妙融合;颜色黑与白、材质软与硬形成强烈对比。这些特质都使得人们很容易将“冰墩墩”与普通的熊猫区分。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评价:“冰墩墩集中华文化精华和特色于一身,定会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亲善大使”。
从冬奥会冠军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无不为它“倾倒”。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冈义堂称之对“冰墩墩”一见钟情。因为太爱“冰墩墩”,他在中外社交媒体上意外走红,被网友戏称为“义墩墩”。
在广美设计大楼705工作室,书柜上一张张设计草图排布开来。
在位于广美昌岗校区的设计大楼705工作室,书柜与桌面上一张张设计草图排布开来,这里是冰墩墩“出生”的地方。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团队共画出上万张草图,大小修改不计其数。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这是把“双刃剑”,全世界对“熊猫”的喜爱程度高,但从设计角度做出创新并不容易。
为此,曹雪及其团队收集了市场上成百上千款“熊猫”,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室的墙上逐一区分,最终确定低龄化熊猫宝宝的方向。还特地前往四川卧龙大熊猫养殖基地细细观察、捕捉熊猫的姿态脾性。
可以说,国际化和接地气两种需求的巧妙融合,使“冰墩墩”既能成为国际外交的友好大使,又能获得大众消费的热捧。“‘冰墩墩’的冰壳之下有一分软和暖,希望通过它让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呐喊温暖更多人。”曹雪表示,从世界各地人们对于“冰墩墩”的喜爱中,收获了极大的感动。
“冰墩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冰墩墩”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绩,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日记本上,曹雪写下“掌声和欢呼声是使人致聋的祸因”。在庆功会上,曹雪强调的依然是团队。曹雪笑言,设计团队14个人组了一个微信群至今仍在,群名叫“在广美历史上镌刻自己的名字”。
“冬奥会的等级、格局不同,必须由团队去完成。”设计团队总执行刘平云接受采访时回忆,创作期间,一般由曹雪作为总负责人领悟官方的意图,给团队最高指示,他按照指示安排分工。
2018年底,当吉祥物征集宣讲团来到广美时,距离方案递交只剩下20天。曾担任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的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对吉祥物感知敏锐,当即表示要举全校之力做好设计的征集工作。
在长达7个多月中,团队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位成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当时,刘平云还在澳门读博,期间不得不在澳门和广州之间穿梭,晚上十点下课后立刻赶回广州工作到凌晨。
到了中后期,成员们更是疲惫不堪,曹雪只能兼任裁判员、运动员和幽默大师等多种角色。专业上他要求大家尽情发挥,但是纪律上一定要做到严格遵守。他还曾要求团队年初二上午九点半集中,团队成员就必须到场,不到者视为自动离队。
“冰墩墩”的创作经历了数月打磨。
回望这一过程,曹雪将“冰墩墩”的成功归功于广东、广州设计的务实和敢为人先。“纵有万般理论,比不过一眼之别。”曹雪表示,广东设计人不但有理论,而且特别善于将理论落地。
“对于设计师来讲,一定要有定力,在别人追着热点跑的时候,找到那份以不变应万变的需求。”回归到此次“冰墩墩”的设计,那就是“向过去挖宝,寻找中国文脉。不是简单把祖宗的视觉元素贴在产品上,而是尊重中国文化,真正地读懂中国”。
作品出圈需要人的不断破圈
“冰墩墩”的火爆“出圈”是团队没有预料到的,但追本溯源又有其必然性。从高校南下广告公司打拼,最后回到高校,曹雪的个人经历便是不断“破圈”的过程。
1985年,曹雪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接触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这造就了其在专业眼光上的开阔多元。但他内心清楚,设计学不能脱离社会。
一颗“要走出象牙塔到一线去锻炼锻炼”的种子被广州的开放浸润发了芽。当时的广州是他所教的毕业生中就业人数最多的城市,一次南下广州调研脱稿三小时的讲座,使得他被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相中。
“两情相悦”之下,1999年曹雪放弃了“副院长”的职务,到广州当起了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在走出高校的七年里,他接触各个国际知名企业,“恶补”了很多社会知识。在广州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曹雪既能直面一线市场,又能了解何谓服务于人。
2006年,他再次回归“老本行”,到广州美术学院重操“教书匠”旧业。曹雪期望,把经验归纳整理,再回馈到中国设计教育去。
回到讲台的曹雪更忙碌了。他鼓励大家从广州本地找内容,以“设计广州”为题进行毕业设计。他还曾担任广州亚运会担任视觉研究中心副主任,参与田径馆、射箭馆、游泳馆的指示导向设计,以及200多个烂尾楼的整饰工程。
在曹雪工作室中,还摆放着他创作的广州城市LOGO。
与广州这座城市的故事逐年累积,使得曹雪设计出的广州城市LOGO在财富论坛上惊艳了世界。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也随处都能看到凝结着其心血的软文化和硬“标志”。
曹雪称南下广州为一场“冒险”,是从江南到岭南的重新“归零”。正因为这种不断“破圈”的精神,曹雪一直保持着和社会各界接触的习惯。“也许正因为我的眼睛在‘不务正业’,才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曹雪说。
创造性设计人才的广美基因
在谢昌晶看来,“冰墩墩”的诞生是广州美术学院丰厚的历史积淀,是一代代广美人秉持创新、开放包容,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而厚积薄发的结果。
不只“冰墩墩”、广州城市LOGO,日本世博会中国馆、深圳城雕《开荒牛》等也在广州美术学院诞生,无数名家从这里走出。
“冰墩墩”的诞生地——广州美术学院。
20世纪80年代,曹雪在读书时就听过曾在广美任教的王肇民、尹定邦、王受之等“高人”授课。“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广美的设计学科、广东的设计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也是基于这一原因,曹雪后来选择了广东、选择了广美。
“广美的氛围是做事情讲原则有底线,但不会给人压抑感,看起来像无为而治,又井井有条。”他笑道,来了以后,他再没有想过“跳槽”了。
曹雪外形儒雅,说话语气节奏不紧不慢,但一谈到学术则变得“六亲不认”,“曹一刀”的外号便始于此。今年,已有60岁的他卸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进一步投身设计教学工作中。
对于教书育人,曹雪也有着非常明确的思路、理念。“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永远不要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去构建问题。时代在不停变化,就像水在流动,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式来教学。”曹雪说。
他始终认为,学生来到广美学习设计,学的主要不是技能,而是设计思维。要真正找到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自娱自乐。“设计人要敢于提问,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否定他,从而促使新的共识诞生。”
曹雪进一步展开道,学生要将“就业”变为“创业”,化被动为主动。“哪怕是到一家知名企业,也不要因为这个企业本身很有名选择它,而是要因为你来到这个环境,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而选择它。”
这种理念的延续与传承,也使得更多广东设计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陈舞泓
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