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叫“刘从良”这么奇怪的名字?往大了说,这个名字,可以看作中国教育一个阶段的缩影。这名字,是我小学第一位老师赵老师给我起的。他是“民师”——这个说法年龄大的人应该有印象——就是“代课教师”。开学第一天,乡村该上学并且得到家长允许的孩子,就自己(穿鞋或光脚)跑到学校去了。赵老师是一年级的老师,登记。轮到我了。叫什么名字?XX(我报了
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叫“刘从良”这么奇怪的名字?
往大了说,这个名字,可以看作中国教育一个阶段的缩影。
这名字,是我小学第一位老师赵老师给我起的。
他是“民师”——这个说法年龄大的人应该有印象——就是 “代课教师”。
开学第一天,乡村该上学并且得到家长允许的孩子,就自己(穿鞋或光脚)跑到学校去了。
赵老师是一年级的老师,登记。
轮到我了。
叫什么名字?
XX(我报了小名)
学名呢?
还没起。
好,我来给你起一个。你叫“刘从刚”吧(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赵老师知道我爸是“学”字辈,我自然就是“从”字辈)。
我们村有人叫了。
那叫“刘从磊”。
我们村有人叫了。
那叫“刘从亮”。
也有人叫了。
那,你叫“刘从良”吧。
然后老师就填在了表上。
后来每次看到《西游记》第一集都非常感动:
孙悟空边跑边喊大喊:俺老孙有名字啦!
那天放学,我大概就是那种状态,想告诉所有人,我有学名啦,我叫“刘从良”!
到了初中,我转到黑龙江桦川县二姨家。
二姨夫是四马架中学的老师,他翻着字典说,我来给你改个名字。
我当时还不太乐意。
他说:你知道“从良”是什么意思吗?……
那天晚上,难过得到半夜都没睡着。
过了两年,回安徽参加中考,学籍上名字还是“刘从良”,我名字又改回了刘从良。
同事和学生多叫我“从良”,可能觉得这样更有娱乐感。
名字就是一个代号,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了。
到一个新单位,点名时,就会有人笑出声来。在酒桌上,也常有人拿我名字开玩笑,活跃气氛。这些都很习惯了,自己名字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快乐,“不亦乐乎”。
今天回忆这件事,主要是想起赵老师,想起中国教育曾经的一个群体——“民师”(代课教师)。
他们既做农民,又做教师,支撑起中国的乡村教育。
那时“代课教师”数量庞大,我记得小学时全校八九位教师,几乎全是民办教师,或是民办“转正”的。大概是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小学才来了第一位正式的“中师”毕业生,教了我们一年,被调到乡上的中学去了。
我对赵老师的印象有几点:

1、 赵老师年轻时很帅,他曾经担任大队组织的“扫盲班”的老师,因为那个班里基本上都是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我们在窗外看到赵老师被大家盯着,羞涩的笑了。
2、 赵老师主要带小学一年级,他腰带上挂着一串钥匙,上面有一个虾形刀,经常给我们削铅笔。有时,给班里同学擦鼻涕。
3、还记得他上课故意读错课文,让我们修改,教室里充满了笑声。
4、赵老师在我外婆家在的那个集上旁边的村子,论辈分是要叫他“太姥爷”的,有一次外婆让我坐他的自行车把我带到学校。
5、印象中有一次,下大雨了,乡村都是泥路,赵老师没办法回家吃饭,就安排我回家带点东西,他和另一位老师在办公室用炉子做点吃的。
6、记不清什么时候,赵老师“转正”了。后来我四处奔波,回老家很少,一起吃过几次饭,赵老师总还是习惯叫我的小名。他总是面带微笑,也没有太多客套的话。
7、最近的一次吃饭,十多年前了,桌上大多是村里小学的老师,我二叔组织的。(二叔做过很多年那个小学的校长,他也曾经是个“民师”,后来到县里的师范进修,转了正,现在已经退休了。)当二叔向大家介绍他侄子“现在在合肥很不错”时,赵老师很开心地说,不错不错。后来,我很少回老家,又听说赵老师退休后到外地儿子那边,没有再见过了。
小学五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位年轻的代课教师,大概是初中刚毕业,教我们《自然》《社会》,他很活泼,他在的时候,我们敢到办公室里去,他上课给我们唱《牡丹之歌》。不过,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不代了,可能是家里需要他这个“劳力”吧。
三年后,我在集镇上见到他,头发长了,有点乱,整个人已经没有了当教师的英姿,一个裤腿挽着,鞋子上有泥点,我非常激动地和他打招呼,他从自行车上下来,也没特别的热情,甚至有点漠然,只简单说了一句“小孩妈让我带猪秧子到街上卖”的话,他已经纯乎是个农民了。
多年以后,我常想起这个场景,非常失落和伤感。
师恩永难忘

又是一年教师节临近,记下这些事,分享给大家。思念并感谢我的小学老师,也提醒下大家别忘了,中国曾经有“民师”这样一个群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2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