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远古母系社会中,女子地位非常高,倍受族群的尊崇。随着社会的演变,古中国逐渐出现了私有制社会。在这种男权社会的前期,妇女还仍旧享有自由的权利。后来社会封建思想逐渐将妇女当成一种男性的附属而严格地束缚起来。古代女子受到的束缚,“三从四德”不仅在束缚力
在中国历史上,远古母系社会中,女子地位非常高,倍受族群的尊崇。
随着社会的演变,古中国逐渐出现了私有制社会。在这种男权社会的前期,妇女还仍旧享有自由的权利。后来社会封建思想逐渐将妇女当成一种男性的附属而严格地束缚起来。
古代女子受到的束缚,“三从四德”不仅在束缚力度上当属第一,在社会影响力上也极为广泛。在男权和父权社会逐渐发展过程中,“三从四德”的思想逐渐成形、这种思想是儒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证家庭关系的稳定,维护皇权、男权和父权的宗族和家庭利益需要而提出,对妇女的一生从道德、行为、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的无理的规范要求,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礼教以“内外有别” “男尊女申”为基本原则。
“三从四德”的具体内容是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要注意“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为妇女建立起了道德标准,渐渐成为束缚妇女的工具,使女性地位逐渐降低。总之,女子要注重自己的德行,无条件顺从男子。
一、历史背景
(一)“三从”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书中从丧服的描绘,演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主宰服从的关系,指出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对女儿、妻子和母亲等的妇女束缚。
(二)“四德”
“四德”最初见于《周礼·天官·内宰》,是指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修养的规定,分别从德行、言辞、容貌、技艺四方面的培训,形成了传统妇学的四项教育内容。
(三)“三从四德”
“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是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统一要求。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严格化标准。
二、发展过程
(一)妇女方面
妇女的“三从”,必须遵守父命、夫旨、子意而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的宗旨。在出嫁前,事无巨细皆要听从家长的教诲,绝对不能反驳长辈的训斥和教导。女儿要孝顺。日常生活中要对父母照顾周到,还必须在父亲遇危难时不顾一切,挺身而出。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把丈夫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夫命不可违,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还需要代替丈夫行孝,侍奉公婆的日常生活,孝敬长辈;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即使丈夫死后,也不事二夫,对丈夫始终保持着忠诚不贰,保持贞操,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孩子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大事皆听从儿子。丈夫死后,万不得已也要为夫殉葬,以彰显自己应该有的贞节。这些都共同导致一些妇女自贱、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二)女子方面
女子的“四德”,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品德,女子要正身立本,品德贤淑,而“贞顺”是妇德的核心。其次,女子要注重自己的言语谈吐,指与人交谈不抢话、不多言,要会随意附义,善于应对,能理解别人所言,说话得体,说话言辞恰当,各种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恰如其分贤智的言辞,“妇言”需要智慧和知识修养。
女子还需要注意容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适当场合表现出最适当的容貌。功是治家的技艺,懂得勤俭节约,会采桑养蚕、纺绩织作,还要奉养公婆、相夫教子,招待宾客;还要懂得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宗族家务。
“四德”对妇女在不同情境、不同角色都有着详细的规范。过度的规范,过苛刻的要求,过迂腐的行为目的,导致了“四德”成为束缚女子的具体条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20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