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周、郑这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大体相当于一个压扁的人字,晋国在秦国的东偏北方向,所以,秦军回国,一定会路过晋国。当秦军路过晋国时,晋国大夫先轸(此时已受封原邑为食邑,亦称原轸)向晋襄公提议,发兵攻打秦军
秦、晋、周、郑这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大体相当于一个压扁的人字,晋国在秦国的东偏北方向,所以,秦军回国,一定会路过晋国。当秦军路过晋国时,晋国大夫先轸(此时已受封原邑为食邑,亦称原轸)向晋襄公提议,发兵攻打秦军。
先轸对晋襄公说,秦穆公当初不听蹇叔的劝,非要出兵“偷袭”郑国,乃是用他的贪欲去骚扰劳动秦国的老百姓,这是上天在帮晋国,可以趁此机会攻打秦军。先轸说,上天帮晋国,这样的机会万万不可错失,因为敌人是不可以放过的——一旦放过了敌人,就会生出祸患,而且违背天意是不吉利的,所以一定要趁此机会发兵攻打秦军!
对此,栾枝持反对意见,他说晋国不报答秦国当初对晋国所施的恩惠就算了,却还去攻打秦国的军队,这么做心里还有刚刚死去不久的文公吗?
栾枝的话,先轸不赞成。先轸说,秦国不为晋国新丧而同哀共戚,却去攻伐晋国的同姓国滑国,是秦国无礼在先,这种时候还说什么过去的恩惠?先轸还说,俗话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一旦放过敌人,会带来几辈子的祸患,所以为了子孙后代考虑,也要出兵攻打秦军,而且从这个角度上说,晋文公那里也就有所交代了。
先轸为什么如此坚持一定要出兵攻打路过的秦军呢?我们看到,在要不要出不出兵、和不和秦军开战这个问题上,晋国的上层是有分歧的。反对出兵和秦军开战的一派,以栾枝为代表,他们比较务实,看问题表面上是着眼于当年秦穆公对晋文公的恩惠,深层次则是秦晋两国是同盟、是姻亲(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岳父,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尚还健在,好好在晋国活着呢),晋文公虽是霸主毕竟刚刚死了,而晋国称霸的时间还不算长,在这个敏感时期,晋国万一贸然出兵攻打秦国,打赢了也就罢了,一旦打输了,那晋国可就岌岌可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可能迅速就衰落下去了。关于这一点,看齐国就知道了。齐桓公称霸那么长时间,他死之后齐国因为内乱,就很快衰落了。齐国称霸日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称霸日浅的晋国。
主张出兵和秦军开战的一派,以先轸为代表。这一派着眼将来。晋文公新丧,秦国过去的确支持晋文公,但是晋文公如今死了,新即位的晋襄公又不是秦穆公的女儿文嬴所生,晋秦两国之间的纽带变得没有当初那么紧密了。所以,先轸这一派已经很快便清醒地将秦国划入了敌人的范畴。晋文公新丧,在这样的敏感时期,晋国正需要一场战争——一场和大国之间的战争,来巩固其在诸侯中的地位,借这场战争的胜利,告诉也告诫天下诸侯,不要因为晋文公死了,从此便看轻晋国,不拿晋国当回事。
先轸和栾枝都是晋文公留下来的老臣,但在他们二人之间,晋文公显然更看重先轸。当年晋文公称霸,先轸功不可没。所以,虽然两派各执一词,最后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还是听了先轸的主张,下令兴姜戎之兵,攻打路过的秦军。
晋襄公之所以要出兵攻打秦军,除了被开战派说服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晋文公死后,当晋襄公和举国大臣们护送着晋文公的灵车离开晋国国都绛城,去往曲沃安葬的路上,晋文公的棺柩突然发出了像牛一样奇怪的声音。当时负责占卜的大夫卜偃听见了这奇怪的声音后,赶忙让大夫们都朝晋文公的棺柩行拜礼。卜偃当时说,这是晋文公在向他们发出作战的命令,仆偃还说,晋文公说不久以后将有西军越过晋国国境,届时出兵攻打这支军队,一定会获得大捷。西军——秦军,越过晋国国境——秦袭郑,自西向东确实要路过晋国,这不就和当初卜偃说的话对上了吗?所以,出兵攻打经过晋国的秦军,这是晋文公早先显灵就定下来的事啊!因此,种种因素叠加,晋襄公下令出兵攻秦。
讲到这里,补充说明一点。网上有些人说晋文公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活埋的君王,证据就是上一段所讲,他的棺柩里发出了像牛一样奇怪的声音。关于这个不怀好意的揣测,网上还分两派。一派认为晋文公是假死,下面的人不知道,就把他入殓了,但出城时晋文公在车上被颠簸醒了过来,所以就在棺材里挣扎,因而发出了声音。这种猜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为什么这么说呢?做出这种猜测的人,根本不了解古人的丧和葬之间的间隔,尤其是天子国君这个级别的人,从死到下葬中间是要间隔相当长的时间的,干什么呢?等该来送葬的人从各地到齐。《左传》开篇在鲁隐公元年,借周平王派人去鲁国给鲁惠公和仲子送助祭物之机,就指出了“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晋文公是诸侯,按规定,应该死后五个月方才下葬。而根据《左传》记载,晋文公死于鲁僖公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28年的“冬十又二月己卯”,葬于次年“四月癸巳”日,中间正好间隔五个月。如果晋文公是假死,停灵五个月,要活过来早活过来了,活不过来也早饿死了。这是其一。其二,彼时的人在死后,有一系列的仪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要饭含——也就是在口中放入珠玉米贝之类,“饭”是“饭”,“含”是“含”,根据《周礼》记载,关于饭,“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晋文公是诸侯,他死后,口中需要给他放入高粱米和玉,如果晋文公假死,这么折腾要醒也早醒了。
另外一派则说,晋文公就是被别有用心之徒活着装进了棺材,至于这个别有用心之徒是谁,这一派说晋文公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是晋襄公,也就是直指晋襄公为了提前即位,活埋了晋文公。这一派更是诛心之论了。晋襄公即位时多大年纪呢?答案是——最多不会超过16岁。为什么这么说呢?晋文公当年离开晋国的时候是17岁,流亡19年后回到晋国,又做了9年的国君,前后一共28年,晋文公死后晋襄公即位,在位8年,所以如果根据这些数据计算的话,晋襄公死时至多不超过36岁;但是,考虑到晋文公在狄国12年史书只提了季隗和季隗给他生的两个儿子,则晋襄公的年龄还要至少减去12岁,那么晋襄公死时恐怕不会超过24岁,也就是说晋襄公即位时恐怕最多只有16岁。一个16岁的少年如此野心,首先说不过去;其次,彼时晋文公朝的重臣都在,而且都是一路上跟着晋文公苦过来的,没道理干掉晋文公,扶晋襄公上位。
综上,说晋文公是被活埋的,全都是——胡乱猜测,毫无道理。
言归正传。此时,晋文公刚刚死前后正好五个月,晋襄公披麻戴孝出征。春秋时的戎装乃是黑色的,可丧服却是白色的,出征穿白色不吉利,于是晋襄公便穿上特制的黑色丧服,既全了孝义,又照顾了出征的军事需要。
果然一切都被蹇叔说中,当年四月,晋军在殽地大败秦军,并且俘获了秦军将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胜利班师回国后,晋国这才举国丧,安葬了晋文公。也是打从这时候起,晋国才开始改穿黑色的丧服。
以上是关于殽之战,《左传》的记载,《史记》的说法还是略有不同的。司马迁说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令的秦军灭掉晋国近旁的滑国,激怒了当时还没有即位的晋襄公,晋襄公说——秦国欺侮我是孤儿,所以攻灭我滑国。跟着就披麻戴孝着一身黑发兵攻打秦军,败之于殽。
秦军战败,晋文公的夫人文嬴(也就是怀嬴)听说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被俘,人已经被带回秦国囚禁了起来,便去见晋襄公,为他们三人请命。文嬴对晋襄公说,他们三个确实是挑拔了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恨这仨人恨到了骨髓里,希望晋襄公可以放他们三人回去,让秦穆公烹了他们解恨。文嬴还说,到时候秦穆公就是吃了他们,心里都不会平息愤怒,又何苦由晋襄公亲自治他们的罪呢?文嬴还说,不如放他们回秦国,让他们在秦国接受刑戮的惩罚,让秦穆公可以发泄一下愤怒。
嫡母都这么说了,晋襄公便答应了文嬴的请求,叫人把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给放了。
等到先轸上朝,问起晋襄公秦国的俘虏人在何处时,晋襄公据实相告——夫人为他们三人请命,我已经放他们走了。
先轸听了,都快气死了。他不客气地对晋襄公说——武夫们花了多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在战场上把他们俘虏了,你倒好,因为妇人的几句欺诈之语,就放他们回了秦国,你这是在毁弃军队的胜利果实,增长敌人的气焰啊!先轸气得不行,又说道——我看离晋国灭亡也没剩几天了!说完先轸气得不顾礼节,朝着晋襄公就吐了一口痰,吐完之后还不解气,先轸索性把头往旁边一扭,不愿意再多看晋襄公一眼。
吐痰这事,周人是有讲究的。《礼记》说“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唾洟”,在长辈面前尚且不能随便吐痰、擤鼻涕,在国君面前的规矩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先轸竟然朝晋襄公吐痰,可以想见,他被晋襄公的愚蠢快气得发了疯了。
晋襄公见先轸这样,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赶紧派阳处父(fu3)去追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可是等阳处父一路紧赶慢赶追到到了黄河岸边时,那三个人已经上了船,眼瞅着要走远了。阳处父赶忙从车上解下套车的左边马,假托晋襄公之命,冲船上的百里孟明视喊,说这是晋襄公送给他的马,请他回来接受晋襄公的赏赐。
阳处父这么做,无非是想诓百里孟明视回来,趁他下船接受晋襄公的赏赠时,将他们三人再重新捉回去。百里孟明视当然不傻,好不容易碰上晋襄公因为一时脑袋长包,把他们给放了,又岂会再回去?所以听了阳处父的话后,百里孟明视只是在船上朝着阳处父行了一个稽首礼,然后对阳处父说道——托你们君上的恩惠,没有杀了我们这三个囚臣,然后用我们的血去祭鼓,而是让我们回秦国去接受本国的刑罚;我们回到秦国后,如果我们君上认为我们三个该杀,那我们就算死了也是死而不朽的,但如若仰赖你们君上的恩情,我们君上赦免了我们三个的死罪 ,三年以后,我们再来拜谢你们君上今日之赐。
就这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逃回了秦国。秦穆公听说他们三人竟然从晋国活着回来了,赶忙换上素服(凶服)去郊外迎接三人回国。及至见了面,秦穆公哭着对三人说道——都是因为我当初不肯听百里奚和蹇叔的劝,所以才让你们几人受辱,这一切都是我的罪过。百里孟明视也向秦穆公认错,说殽之败自己难逃罪责,请秦穆公降他的罪。
秦国的大夫和秦穆公身边的人都和秦穆公说,殽之败,全都是百里孟明视之罪,一定要杀了百里孟明视。可是秦穆公却说,这一切都是我的罪错。秦穆公还说,周厉王时的卿芮良夫曾经有诗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全都是贪心的缘故,说的就是我了。实在是因为我贪心所以才让他摊上了这次的祸事,他又有什么罪呢?秦穆公还开解三人说——你们只要悉心雪耻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懈怠。
所以,最终秦穆公没有因为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军战败而撤换掉他们,而是让他们继续在朝廷担任原有职位。秦穆公说——这一切全都是我的错,大夫又有什么错呢?再说我也不是那种因为一次过错就忽略别人的重大德行(功德)的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8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