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香港街头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而位于九龙半岛黄大仙区的黄大仙广场和黄大仙庙周围,也成了红色海洋,挂满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香港回归25年来经历了发展和风波、进步和暴乱。还好,在祖国的支持下,在全体爱国港人的努力下,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香港街头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而位于九龙半岛黄大仙区的黄大仙广场和黄大仙庙周围,也成了红色海洋,挂满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红旗。香港回归25年来经历了发展和风波、进步和暴乱。还好,在祖国的支持下,在全体爱国港人的努力下,得以行稳致远。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黄大仙广场

那么今天我们来聊一下香港民众颇为信奉的“黄大仙”,稍微了解一点香港地图的人应该知道,在全港十八个非政权性地区中就有一个区——黄大仙区,黄大仙区包括黄大仙、牛池湾钻石山慈云山、乐富、新蒲岗、竹园邨等地方。没错在港片中著名的慈云山就在黄大仙区。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黄大仙区 位置

黄大仙区名称的来历是以本区内著名的“赤松黄仙祠”命名,位于九龙半岛的东北面。赤松黄仙祠俗称黄大仙庙,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地方,始建于1945年,香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最著名的庙宇之一。享负盛名,无人不晓,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争头柱香。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有求必应”的,十分灵验。该祠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香港傳统道教婚禮,是香港合法及承認的婚禮,卻甚少採用

黄大仙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到普遍信仰,港澳尤甚,而清末至近现代,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华侨旅居海外增多,黄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人极其信奉“黄大仙”,香港人的口头禅就是:“有求必应找黄大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民众争上头柱香的场面是万人空巷,而且有电视直播,堪为盛举。最有特色的是求签问卜,许多专业解签相师及风水相师为信众们指点迷津,在香港影片、电视剧中出镜率及高。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林正英饰演的黄大仙

黄大仙何许人也?为何能享有如此待遇?

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姓黄,名初平(约328-386),晋代人,号赤松子。他的出生地有两说,一说为金华兰溪人(今浙江兰溪市),另一说为金华丹溪(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其姓也有两说,一说姓“黄”,另一说姓“皇”。同时,黄大仙的人数也有两说,一说即黄初平本人;另一说是指黄初起、黄初平兄弟二人,因为传说兄弟二人皆得道成仙。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黄初平 遇仙画作

据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金华府志》记载:东晋人黄初平,浙江金华兰溪人,十五岁上山牧羊时遇道士葛洪,葛洪见初平有异相,遂引至金华赤松山修炼四十年,因此其以“赤松子”为别号。其兄初起寻之,兄弟相见,初起问:“羊何在?”初平大声叱之:“羊起!”,满山白石皆为羊。原广州黄大仙祠大门对联:“叱羊传晋代,骑鹤到南天”,记叙了黄大仙的成仙传奇。黄大仙擅长炼丹和医术,赠医施药、普济劝善,为世人敬仰。

另一说,是早于明《金华府志》的宋刻《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葛洪神仙传曰:金华山有石室一所,丹溪人皇初平之隐处也。”在明刻版天顺年间(1457—1465年)《天下一统志》中也有对其的记载:“黄初平,晋丹溪人,年十五,牧羊遇道士……”明正统道藏本的《金华赤松山志》中也写道:“丹溪皇氏,婺之隐姓也。皇氏显于东晋,上祖皆隐德不仕。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四月八日,皇氏生长子,讳初起,是为大皇君;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八月十三日,生次子,讳初平,是为小皇君……”这里所述的皇初平也是丹溪人。

传说其兄黄初起在见到黄初平后,惊异万分,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终得道成仙。因此,有说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

此外还有一种流传较少的说法,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为其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我们基本可以判定他是金华地区的人,由此各地信奉黄大仙者均以金华为“仙乡”,以金华赤松观为“祖庙”。黄大仙庙宇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浙江省金华市 赤松观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香港 黄大仙祠

黄初平《自序》 曰:“予少家贫,炊糖不继”。十五岁是黄初平生平的重要转折点,被其师“赤松子”引人金华山石室,传授秘旨,服食,辟谷之术,丹药长生良方,其性完全陶醉于山水之间,超然物外,绝弃世尘,精研丹法,积公德累善行,时觉四十年,黄初平已得道成仙。后黄大仙云游各地,做了许多警恶除奸,普济劝善的好事,深得民心,被世人尊奉为财神、吉祥之神、万能之神。

黄初平在道教中地位显赫,影响深广。海内外侨胞视其为中国道教南海的最高尊神。有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对黄初平都顶礼膜拜,古吴越的钱镠王,宋代的宋哲宗理宗徽宗,明代的明太祖都为黄初平有过诏书或颂咏的记载。南宋哲宗、理宗两位皇帝就先后诰敕“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应”。黄初平先后因「汲井愈疾」,有「救人之功」、「祈晴祈雨」和「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南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南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的两个封号。

黄大仙是先成仙于民间,而后被辑入道教典籍,成为道教神仙,从而成为道教徒宣传宗教的典型,其人物形象是百姓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则依照民间的普世意愿,进行反复加工的结果。

黄大仙事迹的广泛流传,祠庙香火的兴盛,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发展已久,其中多搀有鬼怪现象,因而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华人侨胞一般多信鬼神。

二是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数量最多的是贫农阶层。他们除了要解决自身的生活着落以外,很难再有余力去解决病痛灾害等其他问题,而黄大仙因被传为深知民间疾苦、善药能医、救世于水火,另外他成仙前也仅是一个“牧羊之孩”,和贫农阶层有着相似的苦难经历,所以老百姓愿意接受他作为信奉的“神仙”。

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乐善好施的特点,黄大仙事迹甚多,其中《引虎救人》、《仗义取银》、《惩贪官》等许多故事符合我们行事慈善为怀的民族特性,既能解除人间苦难,还能为民造福、有求必应。百姓供奉黄大仙,首先是期望得到解困除难的帮助,也是敬佩他的善良人格,而无形中是期望将这种高尚风格传承下去。

在英殖民时期大多数香港人崇奉黄大仙,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柱。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先生说:“港九奉祀的大神,黄大仙代替了张巡、许过,也超过了天后、马祖。”可见其在当时民众中的影响。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黄大仙开光护身符

黄大仙香火在香港和海外的兴盛,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他在人们的心中不再只是一位神仙,某种程度来说已经是海外华人华侨寻求民族文化的“根”,这种神仙信仰既有民族的传统性和凝聚力,又有中化民族向善为善和扶助弱小的精神内涵,同时还结合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对祖国深深的依恋。

千年前成仙的黄大仙在海外华人心中是一种精神寄托,也冥冥中庇佑着中华文化的绵延和传承。

黄大仙救世报纸(2014年黄大仙救世报报纸)

黄大仙广场上的回归25周年庆祝现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8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