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1618年,德意志帝国境内的新教诸侯联合起来反抗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打响了宗教战争。由于欧洲各国下场搅局,这场起因于宗教的德意志邦国内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在这场混战中.,沦为各方棋局的德意志无疑是最大的输家,不仅被战争

1618年,德意志帝国境内的新教诸侯联合起来反抗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打响了宗教战争。由于欧洲各国下场搅局,这场起因于宗教的德意志邦国内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

在这场混战中.,沦为各方棋局的德意志无疑是最大的输家,不仅被战争蹂躏的赤地千里,整个国家也被撕成碎片,直到两百多年后才完成了统一。而最大的赢家当属法国,在黎塞留的操盘下,法国利用战争打击了宿敌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了欧陆霸主。然而仅仅在三十年战争爆发的二十年前,法国也深陷宗教战争之中,时间也长达三十多年,这场战争就是胡格诺战争。

胡格诺意为结盟者,是法国天主教徒对新教徒(法国的新教主要是加尔文教)的称呼。不同于一盘散沙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王权稳固,天主教会在王室的掌控之下,反对天主教就是反对国王。因而胡格诺教在法国遭到残酷镇压,创始人加尔文在法国无处容身,被迫逃亡瑞士。但到了瓦卢瓦王朝末期,政治局势动荡,被抑制的胡格诺教迅速扩散,贵族阶级也打着宗教的旗帜分为天主教与胡格诺教两派,争斗不断。

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胡格诺战争

天主教一方以吉斯家族为首,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和法王亨利二世是表兄弟,二人一起长大。在亨利二世即位后,弗朗索瓦·德·洛林受到重用,成为了天主教派的领袖。

胡格诺派以波旁家族为首,1548年,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万·德·波旁与信奉新教的纳瓦拉女王储胡安娜结婚,获得了纳瓦拉王位,纳瓦拉也因此成为胡格诺派的重要根据地。但安托万为了利益反复无常,在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之间多次横跳,让胡格诺派派一方大失所望。担负领导胡格诺派的是他的弟弟、第一代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

1559年,法王亨利二世在一场骑马比武中意外地被破碎的长矛碎片刺中眼睛,伤重不治去世,15岁的王太子弗朗索瓦二世即位。由于体弱多病,弗朗索瓦二世一直无法理政,由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实权则被吉斯家族掌控。

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中世纪的骑马比武

凯瑟琳王太后出身美第奇家族,是教皇利奥十世和克莱芒七世的侄孙女。凯瑟琳与亨利二世的婚姻是教皇与法国结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的产物。但不幸的是,就在凯瑟琳与亨利二世完婚的第二年克莱芒七世就去世了。由于继任的教皇保罗三世与美第奇家族不合,废止了联法对抗神罗的政策,并拒接支付凯瑟琳的巨额嫁妆。导致凯瑟琳倍受冷落,亨利二世对凯瑟琳也没有什么感情,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情妇。

当时凯瑟琳年仅十五岁,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由于结婚十年都未能生育,一度走到了离婚的边缘。但凯瑟琳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无理取闹。而是隐忍克制的与亨利二世相处,对亨利二世成天与情妇厮混在一起予以默认,并想方设法要为王室诞下继承人。

由于表面上的软弱恭顺,亨利二世对凯瑟琳虽不喜欢,但也不怎么反感。亨利二世的最宠爱的情妇黛安·德·波迪耶也觉得凯瑟琳没有威胁,还劝亨利二世多陪陪她。最终时来运转,凯瑟琳在1544年生下了长子弗朗索瓦,之后又生下了九个孩子,其中七个活到成年,坐稳了王后之位。

没有感情的政治婚姻,无依无靠的异国宫廷,再加上美第奇家族的权谋基因,使凯瑟琳逐渐成长为吕后武则天式的人物,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控制欲。甚至传闻凯瑟琳为了弄权,毒死了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因此被称为黑太后。但总体而言,凯瑟琳并没有那么残忍偏激,比如对于曾经的死对头黛安·德·波迪耶,凯瑟琳只在亨利二世死后拿回来原本属于自己的王室珠宝和舍农索城堡,并没有采取残酷的报复手段。

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凯瑟琳王太后

对于胡格诺派,凯瑟琳虽是天主教徒,但为了帮助儿子们稳固局势,她反对天主教派对胡格诺派的迫害。作为王国的统治者,凯瑟琳首要任务就是避免激化两派矛盾,不能表露出对任何一方的偏袒,而是要在高高的王座上摆平两派的争端。另一方面,凯瑟琳的三个儿子虽然相继登位,却都才能一般,且都没有子嗣。吉斯家族和波旁家族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一直觊觎着王位。为了替儿子们守住王位,凯瑟琳也必须走上前台与各方势力周旋。然而以她的能力争权夺利尚能应付,执掌天下的水平还是差了些。这导致她在重要关头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魄力,往往被形势牵着鼻子走,让法国深陷战争泥沼。

1560年,弗朗索瓦二世去世,九岁的查理九世继位。为了削弱吉斯家族的影响力,同时弥合两派分歧。凯瑟琳怂恿一批胡格诺派领袖发动政变推翻把持朝政的吉斯家族,在1562年1月又颁布了《圣日耳曼宽容法令》,容许了新教徒的信仰自由。

凯瑟琳的用意是一石二鸟,没想到结果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仅在两个月后,吉斯公爵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借口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史称“瓦西镇屠杀”。消息穿出后,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加斯帕尔·德·科利尼立即组织起军队,胡格诺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刚打了一年多,由于吉斯公爵被暗杀,安托万·德·波旁病逝,孔代亲王被俘。凯瑟琳得以控制形势,在1563年3月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之后还曾设想将法国胡诺格派教徒重新安置在盟友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摩尔达维亚,以形成一个军事殖民地和缓冲区来对抗哈布斯堡家族。但还未来得及实施,国内就又打起来了。

宗教战争以宗教问题开启,却很难通过解决宗教问题结束战争。宗教上的分歧只是表面问题,利益的争夺才是关键。凯瑟琳无法彻底压制两派争权夺利,又没能提出让两派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战争断断续续地打个没完。

1568年,孔代亲王也死于战争,纳瓦拉国王、安托万·德·波旁的儿子亨利·德·波旁成为胡格诺派的新领袖,由老将科利尼辅佐,继续与天主教派对抗。凯瑟琳又想到了用联姻的方法解决争端,她找到了纳瓦拉的亨利的母亲胡安娜,希望纳瓦拉的亨利能与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结婚。

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很有可能因此继承王位,胡安娜同意了这门婚事,条件是让亨利保持胡格诺教信仰。凯瑟琳一再催促胡安娜母子尽早动身前往巴黎,同意了胡安娜提出的条件。对凯瑟琳而言,似乎只要纳瓦拉的亨利与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就能解决问题。然而形势的发展再次超出了凯瑟琳的控制。

1572年,为了庆祝纳瓦拉的亨利与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礼,大批胡格诺派人士涌入巴黎。而巴黎是天主教派的大本营,此时天主教一方的领袖是第三代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也就是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的长子,与胡格诺派有着杀父之仇。

吉斯公爵亨利指使手下极力挑起事端,使整个巴黎笼罩在阴谋之中。6月,先期抵达巴黎的胡安娜在购买婚礼衣服时患病,不久就去世。很快就有传言流出,是凯瑟琳用有毒的手套毒杀了胡安娜。一直被母后摆布的查理九世也与科利尼来往密切,逐渐有了要摆脱凯瑟琳的倾向。这引起了凯瑟琳的猜忌,加剧了紧张局势。

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亨利与玛格丽特的婚礼

8月18日,婚礼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天主教徒与胡格诺教徒难得的在巴黎街头共同庆祝。三天后,科利尼被遭遇刺杀,身受重伤,气氛骤然紧张。查理九世宣称要严惩凶手,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母后凯瑟琳和和吉斯公爵亨利。吉斯公爵亨利是盼着事情闹大,再次挑起战争,声称胡格诺派要借机发起叛乱,要求查理九世派兵镇压。凯瑟琳则是请客以后又怕被胡格诺派反客为主,也主张先发制人。在二人的压力下,懦弱地查理九世选择了妥协,下令“那就把他们都杀了,都杀了他们”。

1572年8月24日凌晨,吉斯公爵亨利率领手下们闯入科里尼的驻所,对其百般殴打,最后将其扔出窗外并割去头颅。与此同时,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他们根据事先画在胡格诺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把多数还浓睡未醒的人尽行杀戮,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纳瓦拉的亨利被迫改信天主教才保住性命,被软禁于巴黎。

圣巴托罗缪之夜怎么读(圣巴托罗缪的缪怎么读)

圣巴托罗缪之夜

这恐怖的一夜被称为圣巴托罗缪之夜,两派之间的矛盾与仇杀彻底白热化。群龙无首的胡格诺派并没有分崩离析,反而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

1574年,查理九世去世,弟弟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三世比查理九世更有主见,凯瑟琳也已年老体衰,逐渐退出了舞台。站在法国权利中心是“三亨利”,即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和被软禁的纳瓦拉的亨利。1576年,纳瓦拉的亨利趁着宫廷狩猎的良机,化妆潜逃回了纳瓦拉,宣布放弃天主教信仰改回胡格诺教徒。胡格诺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三亨利之战。

亨利三世最初的政策依旧是凯瑟琳的延续,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安茹和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亨利三世与男宠们厮混,一直没有子嗣。在弗朗索瓦去世以后,妹夫纳瓦拉的亨利就成了王位继承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过去是两边打架,国王裁判。但现在,曾经的对手要当裁判,吉斯公爵亨利坐不住了,公然反对亨利三世。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亨利进入巴黎,在街上筑起街垒向国王发起了挑战,亨利三世逃往沙特尔

同年12月,亨利三世召见吉斯公爵亨利到布卢瓦谈判。此时的吉斯公爵亨利已经被三级会议和天主教徒认可为事实上的法王,而且在血统上也有资格成为王位的继任者。因此这场谈判是吉斯公爵亨利争取成为王位继承人的机会,至少可以将纳瓦拉的亨利踢出王位继承人的位置。但不料亨利三世完全不讲武德,直接让侍从斩杀了吉斯公爵亨利,还把他的遗体烧毁,骨灰丢进了卢瓦河。此举激怒了天主教派,亨利三世彻底站到了天主教派的对立面,只好与纳瓦拉的亨利结盟对抗天主教派。

1589年9月,亨利三世与纳瓦拉的亨利联合攻打巴黎,在雅各宾修道院中,亨利三世被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纳瓦拉的亨利即位,称亨利四世。但占据法国大多数的天主教徒不承认亨利四世的王位,巴黎也一直未能攻破。1593年,亨利四世再次从胡格诺教改信天主教,才被巴黎民众认可,打开城门迎接亨利四世入城。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派在全国享有信仰自由。战争才最终结束。

相比于三十年战争,胡格诺战争最大的不同是以和解告终,维护了法国的统一和稳定。造成这种不同的首要原因是法国王权集中,能够压制两派矛盾。若不是凯瑟琳的儿子们暗弱无能以及凯瑟琳王太后的一再失误,胡格诺战争也许就不会发生。其次,法国的胡格诺派信徒占少数也防止了两派旗鼓相当的长期对立。最后,作为人数最多的底层信徒,无论是信仰哪一派的,只要能安居乐业,就不会想着去打仗。亨利四世即位后,大力发展经济,将法国从战争废墟中挽救回来。并提出了“要让农民每个星期天都能吃到一只鸡”的口号,着力改善民生。无论天主教徒还是胡格诺教徒都认可了亨利四世的统治,称他为“贤明王亨利”。经过这场动乱,法国不仅解决内部宗教矛盾,也进一步加强了集权,到了亨利四世的孙子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