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几品官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按清朝的科举制度,新科进士包括一甲三名进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除三鼎甲外,其他进士还不能当时授官,必须经过后面的朝考,再由吏部根据会试覆试、殿试和朝考的等第名次,分别等级

清朝科举制度,新科进士包括一甲三名进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除三鼎甲外,其他进士还不能当时授官,必须经过后面的朝考,再由吏部根据会试覆试、殿试和朝考的等第名次,分别等级。等第高者,选若干人进入翰林院研习,称为庶吉士。其他的进士也按照等第,授予各种官职,才算正式走上仕途。

状元是几品官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进士匾额

一甲进士:即任职翰林院

三鼎甲按照惯例,即任职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纂(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他们三人不再参加朝考,但也并非完全任职翰林院,确切说是以翰林院修纂和编修的身份,与庶吉士一起参加翰林院教习馆的研习,散馆之后,还要参加考试。

实际上,三鼎甲参加考试是一种形式,并不因考试差而取消官职。一甲进士的初仕,就是翰林院修纂、编修等官,其职责是协助掌院学士,撰拟册文、册封、祭文、修实录、编史志,提调新科庶吉士等。

状元是几品官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翰林院

庶吉士:内迁外转

庶吉士是在新科进士中选拔优秀人才,是翰林院的短期职位。既有二甲进士,也有三甲进士。二甲进士较容易被选中庶吉士,据统计大约一半的二甲进士可以选为庶吉士。

状元是几品官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庶吉士门额

二甲第一名进士,即传胪,虽无明确规定,但他们往往与三鼎甲一起授翰林院官,通常选授比翰林院修纂低一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庶吉士改选授官,有内、外两条途径,雍正初年规定,“以编、检、庶吉士人多,内用科、道、吏部,外用道、府、州、县,以疏通之。嗣是,编、检率内升坊缺,用科、道;外授道、府以为常。”也就是说,散馆后的庶吉士,可按照等第比照三鼎甲授官,内迁可以升任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和吏部官,外转可以任地方道员、知府、知州或知县。

内升:庶吉士中的优异者(即考选一等者),可以升任翰林院、詹事府(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都察院(监察机关)和吏部官。但清中叶以后,一般只可留馆任翰林院或吏部官职,与三鼎甲不同的是,二、三甲进士出身的庶吉士留馆,只能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皆为七品官。而这种官职,一甲进士早在初仕时已授,足见一甲与二三甲进士之间授官的差异。

外转:庶吉士散馆以主事用者,令其挚签,先分发六部,在额外主事上行走。其中如有实心办事、熟练部务者,遇本部主事员缺,该堂官保奏引见补授。”庶吉士一般多授主事或额外主事,主事正六品,额外主事,属临时所设,三年后,可补授主事。

内迁优于外用,外用的庶吉士的仕历,比内迁迟一步。庶吉士“归班选用”,就是散馆之后,没有机会得官,再次与同科朝考未选取的进士们一起,等待吏部选用。

吏部铨选进士:从必定有官职到候缺

顺治三年(1646)规定,“二甲一名至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进士得到了及时的选用。

康熙雍正朝,铨选进士初仕须留京补用或回籍候缺。康熙五十四年(1715),“礼部以教习期满三年进士具题。奉旨:著考试,将文理优者留京,遇有月官扣缺,即行补用;其余听其回籍,候应补之缺。”这种境况在整个康乾时期,都没有太大好转,以致进士有近十年不得官者。乾隆年间还在消化雍正朝的进士。

状元是几品官职(一品到九品与现代官职)

清朝前期一般二甲授部属官,三甲授州县官。清后期,二甲、三甲进士的初仕,无明显界限,又要留馆效力或留京学习,考试后,根据等第、年龄决定授官早晚和内外官。“进士候选知县,有情愿就教者,无论已未截取,具呈到部,以本省府教授,按科分甲第名次挨选。其有进士未任知县,奉职以教授用者,遇本省府教授员缺,即行补用。”进士要想做知县等实职,要侯缺等待,而做教职则会有缺就立马给机会,鼓励进士任教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