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打天下)

一、公元前202年10月,甲午日,曾经的泗水亭长刘邦,终于实现了当年吹过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的牛逼,成为了和始皇帝一样的存在。不过,功成名就之后的汉高祖同志,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彼时的刘邦除了要安抚韩信、英布等一众诸侯王之外,还要解决一件更为重要的问题——排定“丰沛集团”内部的功劳座次问题,稳定自己真正的“大本营”。青史君相信,对刘邦最终钦定的功

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打天下)

一、

公元前202年10月,甲午日,曾经的泗水亭长刘邦,终于实现了当年吹过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的牛逼,成为了和始皇帝一样的存在。

不过,功成名就之后的汉高祖同志,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彼时的刘邦除了要安抚韩信英布等一众诸侯王之外,还要解决一件更为重要的问题——排定“丰沛集团”内部的功劳座次问题,稳定自己正的“大本营”。

青史君相信,对刘邦最终钦定的功臣座次排名,大家一定有所耳闻: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看起来很简单、很合理,是不是?

然而,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史书中,关于汉初分封功臣的种种风波,以及此事所衍生的后续发展,就会发现:人事即政治!汉初的这次功臣座次排序,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当年,在排定位次时,在大汉朝堂上,是有“两种声音的”!

其中,大部分因军功受封为侯的“群众”推举的是,和自己一起扛过枪的曹参。

对于这个结果,领导刘邦却不是很认同;不过,他也不好直接否定。

然后,此事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看到皇帝陛下一直对大臣们的提议不置一词,有一个聪明人,立马就意识到:这是领导不满意了。

他一番思索,立马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注意上文中的“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这句话,它翻译过来就是:刘邦在最初根据功绩分封侯爵时,就故意打压了一下武将,给文臣萧何特意“加了个鸡腿”。

那么,现在刘邦对于群臣推荐曹参为第一功臣的提议,不置可否的真正意图就很明显了。

于是,关内侯鄂君上书说道:那些推举曹参为第一功臣的大臣们,看问题都太片面了。曹参虽然野战军功第一,但那都是在“一时之功”;

我们和项羽相距四年,一直胜少败多,有好几次都差点玩完;但是,我们却依然可以屡败屡战、一再地从头再来;这其中最根本原因就是:萧何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员,可以满血复活,从而最终打败项羽。

故而,臣下认为萧何的所作所为才是万世之功!所以,他应该排第一!

自己不好明说的意图,终于有了理论支持——刘邦很高兴,在夸赞鄂君的同时,又给萧何加赐了“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臣子最高荣誉。

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写到这里,青史君相信大家已经完全明白刘邦的真正意图了,那就是:以文制武、借助萧何等文将打压曹参等武将。

最终,贵为将相的萧何与曹参,再也没有了当初的“亲密无间”。

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资治通鉴·汉纪四》

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打天下)

二、

公元前205年,先投魏,再靠楚,最终又来到汉军阵营的陈平很是春风得意。

由于大老板刘邦的赏识,陈平不仅在一日之间就得到了都尉的官职,并且还获得了典护军(负责监察军队)的权力。

平心无论,这位被称为楚汉争雄时期第一阴谋家的才能绝对数一数二,但是,其人品着实有待商榷。

这不,刚来汉军阵营还没几天的陈平,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仅没有丝毫的羞涩与拘谨之情,反而,借助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敛财。

对于“外来户”的小人得志,“丰沛集团”的一众故人早就愤慨异常。终于,在拿到铁证之后,周勃灌婴等人立马向刘邦告发陈平:盗嫂欺金、贪污敛财,绝不可用。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那里,又有一帮老员工的同仇敌忾,要是换作一般的老板,肯定是要处理了这个陈平,来维系团队的。

可是,刘邦却没有按照这个路数来。

他召来了陈平一番深入谈话,最终决定,继续重用陈平。

因为,彼时的刘邦已经清楚地知道:陈平这个人虽然私德有亏,但是却有大才;在楚汉争雄的关键之际,他要得是陈平的“能(力)”,而不是陈平的“(德)行”。

所谓,唯才是举,不外如是乎?

后来,为了离间项羽阵营,刘邦又十分大方地给陈平这个贪污犯,拨付了四万金的活动资金,并且“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然后,范增与项羽反目成仇,钟离昧等人与楚霸王离心离德,楚汉争雄的形势悄然逆转。

所谓,用人不疑,也不过如此吧?

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刘邦用人之道三句话打天下)

三、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汉争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6月的某一天清晨,汉王刘邦冒充使者,趁着韩信等人还在熟睡之际,直接闯进大营,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上)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史记·淮阴侯列传》

毫无疑问:刘邦对韩信的突然夺权之举,充分体现了,他对韩信的不信任与不满意。

你想啊!有哪一个领导会在干事业的关键阶段,去狠狠地敲打业务骨干的呢?

其实,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由来已久。

虽然,早在公元前205年,刘邦就将大头兵韩信提拔为汉军阵营的最高统帅(大将军);

虽然,韩信的军事能力早已得到了实际检验,不仅帮助刘邦还定三秦,更是打下了赵、代之地。

但是,由于韩信的性格原因,他一直却没有和刘邦乃至“丰沛集团”交上心。

对于这个能力突出,却“若即若离”的职业经理人,老板刘邦一直将疑将用:

一方面,刘邦需要韩信的军事能力帮助自己抢地盘、打江山;一方面,刘邦又害怕韩信脱离自己的控制、反水背汉。

所以,刘邦在军事指挥上,给予韩信充分发挥空间;但是,在韩信的班底里,刘邦却一直安插着“监军”(曹参)

所以,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看似强大无比,随时可以“自立为王”,但实际的情况是,韩信一直都在刘邦的掌控之中。

最为有力的证明就是,在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围后,刘邦又一次轻易地夺取了韩信的军权。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青史君认为:这也是韩信没有接受蒯通“三分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不是韩信不想,而是势不能尔!

结语:

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草根出身的刘邦,能够在秦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能够在楚汉争雄中屡战屡败、越来越强,最终打败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靠的就是无与伦比的驭人之术。

而上文中所列举的三个实例,仅仅是其“冰山一角”。

不管是分化萧何、曹参,保障自己绝对的领导权;还是对陈平、唯才是举、用人不疑,充分展现自己的领导胸怀;亦或是对韩信将疑将用,完美展现御下之术;刘邦的用人之道,总是那么的因势而变、不拘一格。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总结的话,青史君认为就是:实用!

那么,你 get 到了吗?


相关文章链接:

读史笔记:由齐王改封为楚王——是刘邦对韩信最深的算计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