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论季世原文及翻译(晏婴论季世注音版)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及其编写者至今不可确知,但据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他曾经读过此书,并称“世多有之”,可见此书至迟在西汉初期已经产生并广为流传。此书旧题为晏婴所撰,但书中直称“晏子”,而且有若干章节记叙晏婴临死及其死后之事,故后代学者多认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及其编写者至今不可确知,但据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他曾经读过此书,并称“世多有之”,可见此书至迟在西汉初期已经产生并广为流传。

此书旧题为晏婴所撰,但书中直称“晏子”,而且有若干章节记叙晏婴临死及其死后之事,故后代学者多认为非出晏婴之手。它的编写成书大约经历了一个积累和演化的漫长过程,是后人根据先秦史书的零星记载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加以整理增删而编写成书的。

书中所记主要人物为齐国晏婴,是春秋末年齐国大夫。他处在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蓬勃兴起的时代,地处海滨的齐国,曾经在列国中居于先进地位的强国,但在齐庄公之后,腐朽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奴隶主骄暴淫侈,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晏子春秋》一书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并出色地描绘了暴君、佞臣、勇士、平民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书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晏子,虽不完全是历史的真实,却基本上反映了晏婴的思想言行。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的寄托和向往,闪耀着作者的理想的火花。

从《晏子春秋》中来看,晏婴对当时齐公室的腐朽没落和新兴势力田氏的成长壮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时就指出对田氏“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并断定齐国终将为田氏所取代。这表明了他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但由于他出身贵族,长期为奴隶主运筹帷幄,阶级的局限使他不愿正视新兴势力的崛起。他处心积虑地为垂死的旧制度效劳,妄图挽救“季氏”的厄运,反映出他的阶级的偏见和保守的政治立场。

晏婴主张省刑薄敛。这对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虽然会暂时起到某些作用,却并非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办法。

在当时“民思田氏”的大势所趋之下,晏婴向统治者猛敲警钟,严正地提出了“民诛”的警告,并相应提出施行节俭薄敛、省刑恤民的“善政”。这是晏婴力图挽救面临崩溃之势的旧制度而主张采取的斗争策略。

《晏子春秋》一书以赞赏的情调写出了晏婴这样一位春秋末年的出色政治家的形象。写他反对“朝居严”,要求上不聋下不喑,提出以“和、同”来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并且他要求统治者适当地听取来自下层的意见。这些无疑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书中的晏婴还具有所谓“惠人”的风度,在当时就被看作“民之望也”。晏婴事迹之所以历来为人们喜闻乐道,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写作上,《晏子春秋》也是很有特色。作者善于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着力描叙,因而文章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众所周知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另外,写晏子的“谏议”,《晏子春秋》也力避干巴巴的正面说教。无论是理直气壮的侃侃而谈,还是讽刺幽默的微言隽语,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娓娓动人。

当然了,书中也存在一些前后矛盾之处,例如《内篇杂》上、下两章中的晏子形象,一卑庸谄媚,一刚正不阿,前后相较,判若两人;又如写齐景公时,有时一味胡来,有时又从善如流,性格前后矛盾,俨然两副面孔。

但依然不影响《晏子春秋》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很多故事都广为流传,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由此可见,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情理之中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lnskfag.cn/10824.html